本报讯 (记者 印牧欣 陈珊珊 通讯员 朱建军)散乱分布的田间坟头变身绿树成荫的生态纪念公园;传统墓葬方式逐渐被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替代……近年来,我市通过“迁、改、建、补”系统性殡葬改革,建成24个镇级骨灰堂,年均减免群众丧葬费用上千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减负双赢。
走进云阳街道追思园,只见花坛成列,绿树成荫。不同颜色的花木点缀在小型卧碑墓穴和花坛葬区域,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老坟山”装扮成生态公园。园内建墓不见墓、见墓不识墓、识墓不惧墓,让逝者在盎然的绿意和温馨的氛围中长眠。“追思园是为解决散坟乱葬、节约土地而打造,林地总面积62亩。”该园公墓管理员顾勤康告诉记者,园内采取全免费生态集地葬模式,同步配套免费骨灰堂寄存服务,改变了过去“祭扫一身泥”的窘境,极大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在司徒镇永思堂,记者看到,这座骨灰堂采用覆土绿化和开放式骨灰柜设计,建筑体顶部茂密的植被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司徒镇谭巷村村委会民政办主任徐益新介绍,该处共设8000个格位,每格约高30厘米、宽50厘米,封土设计的同时融合了当地民俗特色,既顺应“入土为安”传统,又实现土地复合利用。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大节地生态葬宣传推广力度,注重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向村民讲解惠民殡葬政策,引导村民签署文明殡葬承诺书,帮助村民在村礼堂操办白事。全市每年享受殡葬惠民政策的家庭达6000余户,共减免费用超1000万元,推动丧葬习俗向绿色文明转型,走出了一条“惠民利民、生态和谐”的改革新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