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不要随便采 当心误食蛇莓中毒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吕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五一”假期出游时采摘的“野草莓”照片,并配文“儿时的味道”。

1e0de63dee68d256c8ee15c508505f69

图为市民采摘的蓬蘽。记者 王丹 陈晓玲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丹 陈晓玲)近日,市民吕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五一”假期出游时采摘的“野草莓”照片,并配文“儿时的味道”。吕女士称,这些“野草莓”是她带着孩子在管山附近发现的,“当时一低头就看到路边好多这样的果子,只需一眼我就知道是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的‘野草莓’,尝了一口就像回到了童年。”

据了解,这种果子的学名为蓬蘽(Lěi),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与蓬蘽同属的还有掌叶覆盆子、树莓(俗称灯笼苗)等,它们果实味道甜美,民间统称为“野草莓”。蓬蘽果实呈球状空心,色泽鲜红,入口甜美多汁,眼下正值成熟期,在野外可能遇到成片生长。不过采摘时需注意,这些植物的藤蔓带刺,容易划伤皮肤,建议穿戴手套、长袖长裤等防护装备。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野外还有一种与蓬蘽外形相似的植物——蛇莓(又称蛇泡),具有毒性,切勿误食。蛇莓是蔷薇科蛇莓属植物,常生长于山地或路边。其果实虽也呈红色球状,但表面有密集小突起,果肉白色,味道寡淡带涩。与蓬蘽最大的区别在于:蛇莓为匍匐生长,贴近地面,容易沾染虫卵或动物排泄物。此外,它们的叶片形状也不同,蓬蘽叶片为羽状复叶,蛇莓叶片为三出复叶。对此,医生强调,蛇莓不仅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还含有少量毒素,食用存在健康风险。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