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浮力精机助力工业母机国产化

核心提示: 位于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的丹阳倍浮力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历时数年钻研攻关超精密静压技术,其研发生产的工业母机核心部件及整机,打破了国外垄断,敲开了工业母机国产替代的大门。

9139724f7749f270e6f9fabb98b2a1c0

张辉(左)向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的静压部件。记者 杨晨 摄

a4f398d2bd7f535ba6141c5ed1587354

倍浮力公司生产现场。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乔佳

机床又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各种类型的工业母机通过切削、铸造、锻压等加工技术,将金属等原材料转化为精密零部件,为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电子等工业领域提供制造基石。位于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的丹阳倍浮力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历时数年钻研攻关超精密静压技术,其研发生产的工业母机核心部件及整机,打破了国外垄断,敲开了工业母机国产替代的大门。一笔笔整机订单接踵而至,企业的发展也伴随市场的认可步入了新的春天。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倍浮力公司探访,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有条不紊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装配零件,有的在测试产品性能,还有的将生产好的整机进行打包。“这台高精密静压数控车床马上要发往上海一家公司,用于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部件。”丹阳倍浮力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指着一台正在打包的设备说道。他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公司接到了第一台整机生产订单,交付后客户反馈良好,今年已订出了八九台设备,“上海的这家客户很看好我们,后续还将追加订单。”

除此之外,倍浮力自主研发的CG400全静压内锥磨床还成功入选镇江市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名单。“首台(套)装备认定是对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认可,表明入选装备技术含量高,产业推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相关负责人说。

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背后,是一段曲折艰辛却也充满希望的创业历程。在创业之前,张辉长期深耕数控机床制造一线,对机床的整个生产流程、关键技术环节烂熟于心,也真切地感受到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卡脖子”。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让张辉总想做点什么。2015年前后,他接触到了超精密静压技术。“当时这项技术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牵头研发。”张辉说,采用静压技术生产的部件和整机具有无磨损、使用寿命长、高刚性、高承载、高抗振性、高精度等特点。这正契合国产中高端机床的发展方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后,他也参与进来,积极推动超精密静压技术的产业化。

2020年,感到时机成熟的张辉带着研发团队的娄建鹏等伙伴,回到了家乡丹阳,创办了倍浮力精机,致力于超精密静压回转轴系、直线轴系以及超精密静压数控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创业之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短缺,张辉和团队调整策略,决定先从静压零部件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其实我们创办公司时已经具备生产整机的能力,但是市场还没有打开,整机做出来卖不出去就糟了。不如一边做零部件一边跑市场,让企业先生存下来。”然而,由于受疫情及产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倍浮力的发展并不如预想的顺利,甚至一度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尽管面临困境,张辉始终坚信超精密静压产品的发展前景。为此,他和团队顶住压力继续钻研超精密静压技术,在攻克难关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在无数次推倒重来后,他们终于取得关键突破,陆续获得了静压十余项核心技术专利,研发出了高精度静压轴系及直线系静压设备。目前,倍浮力研发的超精密静压机床极限精度可达到100纳米以内,远远高于国内市场同类产品,而售价大大低于进口设备。

作为入孵企业的护航者,创新园服务团队一直关注着倍浮力的发展,通过生产场地免租、科技人才项目申报等给予企业支持。“在最困难的时候,园区帮助我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带来了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1000平方米的厂房支持,让我们顺利度过了创业‘死亡谷’。”张辉说,园区服务团队还推荐并辅导倍浮力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凭借“超精密静压运动部件及数控装备研制”项目,倍浮力脱颖而出,荣获优秀企业称号。这一荣誉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也赢得了行业代表性客户的信任。此后,倍浮力乘势而上,陆续与大客户签约,并着手引入先进设备、扩充人才队伍,持续优化产品品质。“现在我们的核心团队有20多个人,都是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研发能手,已经研发了5款针对不同行业的高精密数控机床。”

看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张辉依然没有松懈。他一边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研发新品,一边积极对接客户、拓展市场。“现有的生产场地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们准备继续扩大厂房面积、增加产能,今年有望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张辉表示,倍浮力将对标工业母机世界一流水平,不断提升国产机床性能,用实打实的成果为推进工业母机国产化替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感言:在工业母机研发征程中,倍浮力公司用坚持和实干,闯出了一条国产替代之路。回首来路,从技术攻关到市场突围,这家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自身“死磕”精神和创新园的关键帮扶。2015年,张辉锚定超精密静压技术时,这项技术尚未走出实验室。面对国外垄断,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经过无数次试验,硬是把精度做到了100纳米以内,比国内同类产品更精准,价格却远低于进口设备。但疫情冲击、资金告急等因素却一度让企业面临重大经营风险。最困难时,园区服务团队以“懂产业”的智慧,为其引入新的创业伙伴,推荐企业参加创业大赛打响名声,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卸下重负、插上翅膀。在园区的精准呵护下,倍浮力既壮大了研发团队,又打通了市场渠道,一笔笔订单从四面八方涌来。倍浮力的创业故事证明:打破技术垄断,既需要企业“一根筋”钻研,也离不开园区的“贴心”扶持。这种“企业拼命+园区给力”的组合拳,正是丹阳制造突围的关键。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