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苑社区工作人员将手工活送到居民家中。通讯员 云宣 摄
本报通讯员 毛淑萍 云宣
“我常年在家带孩子,每天送孩子上学后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空闲,想在家门口找点零工,不耽误接送孩子,还能打发时间赚点钱。”近日,在云阳街道兴隆苑社区居民陈阿姨一边做着半成品的纤维织品,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有了社区‘微工坊’后,我的生活充实了,心情也阳光了!”
陈阿姨说的“微工坊”,就是兴隆苑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兴隆苑社区,类似这样在家做着手工加工活的有50名就业困难居民。为解决社区就业困难居民的“急难愁盼”,去年以来,兴隆苑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纾困解难”为抓手,开启社区党委牵头“找订单”,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部门讲解政策、党员对接帮忙的就业困难居民“接订单”的模式,用心用情搭建起为民服务“连心桥”,把就业、培训送政策等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带给就业困难群众全新的服务体验,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幸福生活的各个角落。
党委对接,打造居民“微工坊”
2024年,兴隆苑社区网格员在开展上门走访关爱行动中发现:一部分低保户、残疾人无法外出工作,还有一些“宝妈”也希望在家干些手工活贴补家用。
一方面,社会困难群体欠缺就业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丹阳当地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一直在寻求合适的灵活就业岗位的用工资源。
针对就业困难居民的“急难愁盼”,兴隆苑社区党委在高新区和云阳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主动作为,当年下半年,兴隆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随之诞生。
据兴隆苑社区党委书记汤妍介绍,立足就业困难人员“心愿清单”,通过党委对接、部门联手、党员帮跑,搭建“助民微工坊”,将企业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到居民家中,带动辖区困难群体、待业人员就业,为社会“减压阀”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部门联手,实现居民“微心愿”
如何推进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兴隆苑社区党委的做法是:就业需求摸排、企业“点单”,岗位匹配、技能培训、政策解读。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兴隆苑社区党委定期组织党员、网格员走进社区,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就业困难人员摸底排查,准确掌握他们的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培训需求、岗位需求等情况,为精准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居民微信群、政策宣讲、拉横幅、现场咨询等方式,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内容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覆盖到就业困难的居民群体。
就业还需要技能。为了让就业困难居民学到技能,兴隆苑社区党委邀请江苏佳琪超细纤维织品有限公司进社区开展手工技能培训课,直到居民学会技能为止。市人社局就业管理中心、云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劳动社保医保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就业超市”活动,现场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学习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经向居民发放政策宣传页、创业政策信息手册千余份。
党员帮跑,居民有了“微幸福”
在就业困难居民中,有身体不便的,也有一些“宝妈”。通过党员帮跑,兴隆苑社区将企业需要加工的活儿送到了他们手中。
在兴隆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有一间办公室,还有一间仓库。办公室里有办公桌、座椅、饮水机等,专门用于党员志愿者与企业、就业困难居民对接半成品产品手加工活的洽谈事宜。另一间仓库专门存放半成品或成品产品。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将需要加工的半成品产品送到这间仓库后,社区党员将此消息发送到就业困难居民微信群,就业困难居民看到消息,就陆续赶来。企业工作人员或党员现场手把手为就业困难居民进行技术指导,就业困难居民将半成品产品加工好后,在微信群发送消息,社区党员立即上门,验收后将产品存放到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仓库,等待企业工作人员运回。
“我在家待业时间久了,又没有什么技术能力,一直担心找不到工作,但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助我解除了担忧和困扰,实现了我就业的‘微心愿’。”兴隆苑社区居民魏大姐说,“以前在家闲得心慌,现在通过手工活儿,每月能挣千把元钱补贴家用,心里踏实又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