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镜片“半壁江山”破“壁”记

核心提示: 我市是全国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订单都来自美国市场。当高额关税突然袭来,这座占据全球镜片产量50%、全国75%的“中国眼镜之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市眼镜产业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工厂的生产线是否被迫按下暂停键?外贸企业又是怎样在关税壁垒中寻找生机?……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眼镜企业,探寻丹阳眼镜业抵御高关税的底气所在。

全球镜片“半壁江山”破“壁”记

——“关税压力下,丹阳如何应对”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魏郡玉 谢超

我市是全国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订单都来自美国市场。当高额关税突然袭来,这座占据全球镜片产量50%、全国75%的“中国眼镜之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市眼镜产业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工厂的生产线是否被迫按下暂停键?外贸企业又是怎样在关税壁垒中寻找生机?……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眼镜企业,探寻丹阳眼镜业抵御高关税的底气所在。

每副镜片都是“博弈”筹码

当全球眼镜产业链的博弈进入深水区,丹阳镜片正以精密的光学曲面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韧性锋芒。“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这句在丹阳眼镜行业广为流传的话语,彰显着这座“中国眼镜之都”的产业地位,更暗含全球贸易变局中的战略底气:我市用1亿副年镜架产量(占全国1/3)和4亿副年镜片产能(占全球50%),构筑起横跨设计、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矩阵。

目前,我市1600多家工贸企业投身于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领域,其中有600余家生产企业、1000多家贸易商家,带动近5万人就业,产品覆盖眼镜全领域。行业内上万件注册商标熠熠生辉,6个中国驰名商标、36个省市著名商标彰显品牌实力。去年,我市眼镜制造业申报销售达131.38亿元,同比增长11.24%;出口销售49.3亿元,同比增长5.75%,行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占地6万平方米的丹阳眼镜城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观察产业活力的温度计。“我在国外生活,这次回国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来囤货。”从海外返乡的袁女士道出众多消费者心声。如今的丹阳眼镜不仅款式丰富,更融合变色护眼、蓝牙连接、运动一体成型等前沿科技,临近“五一”假期,各商家纷纷推出功能多元的新品抢占市场。

这种产品创新力与产业规模优势,正是丹阳眼镜在全球贸易博弈中屡占先机的关键。伊斯坦布尔大型眼镜公司供应链负责人奈迪姆每周都会前来提货,在长达50年的眼镜经营生涯中,他始终将丹阳视为全球最佳采购基地。“这里的产品兼具品质与价格优势,每次都能发现新商机。”奈迪姆的评价,折射出丹阳眼镜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关税冲击,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表示,部分外贸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合作信任,通过与海外客户深度谈判,达成关税成本共担协议;还有的企业迅速调整市场战略,加速布局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开辟外贸增长新路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市眼镜企业出海拓市场的热情高涨,今年下半年海外参展报名工作启动后,短短一天内便有30余家企业踊跃报名。根据规划,这些企业将组成“丹阳眼镜”区域品牌参展团,分赴全球19个国家,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尽管行业承压,但大家对突围发展充满信心。”袁红锦说。

“丹阳能在全球眼镜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底气来自50%的全球镜片市场份额,这背后是160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的集群效应,更是半个世纪技术沉淀的实力体现。”袁红锦自信满满地表示,丹阳眼镜产业已形成从镜片模具精密制造到高端镀膜工艺的完整技术体系,手握117项核心专利。这些技术储备正转化为抵御市场风险、构筑竞争优势的坚固壁垒,助力产业在挑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惧关税冲击的“秘密武器”

在全球眼镜产业遭遇关税压力的当下,我市眼镜企业的应对策略中暗藏着两张“王牌”:一端是深耕核心技术的“硬实力”,以科技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另一端是重构产业生态的“新赛道”,用跨界融合开辟增长空间。这些“秘密武器”不仅让企业在关税冲击中稳立潮头,更勾勒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我市眼镜产业的科技创新从未止步。从传统光学镜片到智能穿戴设备,从基础加工到核心技术研发,企业正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突破技术天花板。

在诺瞳奕目光学科技(丹阳)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款厚度仅2毫米、适配1000~3000度高度近视的超薄镜片进入量产测试阶段。这家由“90后”主导的创业公司,凭借全球首创的“光刻镜片技术”,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到生产工艺的全流程自主创新,成功绕过国外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的技术封锁。“传统镜片依赖模具压型,而我们直接通过光刻技术在镜片表面‘书写’光学曲线。公司已收到海内外头部企业数千万元订单,下个月还将在新加坡、日本开设海外加工中心。”企业创始人蔡啸谷坦言,高端镜片的全球稀缺性让关税冲击“几乎没有影响”,团队对技术输出充满信心。当传统镜片企业还在为关税差额精打细算时,诺瞳奕目的工程师们已经计划在今年实现定制镜片的商业化生产,让“丹阳制造”在高端光学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符号。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杀手锏”,那么跨界融合则是丹阳眼镜产业的“破局棋”。我市一家科技公司曾以传统镜片生产为主,如今与电子科技企业联合攻关一年多,研发出一款集成提词、导航、实时翻译等功能的AI穿戴设备,通过将屈光片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误差,实现了光学镜片与波导显示技术的完美结合。智能化转型让产品附加值直线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丹阳眼镜城展览馆,产业未来的蓝图已清晰可见:今年10月,集视光中心、文化园于一体的配套设施将正式开放,标志着产业从“制造集群”向“产业生态”的跨越。“我市眼镜产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同步推进品牌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冷文华表示,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丹阳眼镜正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基因,在市场竞争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根植于产业血脉的创新能力,正是应对关税冲击的最强“底气”——当每一片镜片都承载着技术突破,当每一款产品都孕育着跨界可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新老匠人的传承答卷:价格战VS价值战

在美国高关税冲击下,我市眼镜产业的代际传承正书写着破局密码——当父辈在传统赛道坚守“稳扎稳打”的生存哲学,“镜二代”们正以“敢闯敢拼”的创新基因,在细分市场开辟“价值突围”新战场。

这场关于产业未来的理念碰撞,不仅是两代人的经营分歧,更折射出传统制造业从“价格内卷”向“技术溢价”的深刻转型。

走进斌晴光学的车间,37岁的吴斌站在全自动运动镜片生产线前,看着透明原料在模具中快速成型。作为“镜二代”,吴斌接手父亲工厂后的第一个动作曾震惊行业:关停80%传统镜架生产线,将千万元资金砸向运动眼镜细分领域。“父辈时代靠规模化生产打价格战,但千篇一律的产品最终只会困在‘成本红海’里。”吴斌的选择,直指丹阳眼镜业曾面临的同质化困境——当众多企业扎堆中低端市场,低价竞争只会导致利润微薄,导致抗风险能力脆弱。

企业转型初期,深耕眼镜行业三十载的吴启兴难以理解儿子的选择。在这位老匠人眼中,放弃成熟的产销体系,转而投身年需求量少的小众运动眼镜市场,无异于“把稳当的饭碗换成未知的图纸”。

“户外运动兴起的风口让我确信,专业运动眼镜是一片蓝海,骑行者需要防雾抗冲击的镜片,登山者需要轻量化的变色镜,这些细分需求远未被满足。”带着这样的商业判断,吴斌决心用行动说服父亲。他凭着自己“运动达人”的身份,在体育圈子里拓展人气,和赛事活动进行联动,同时布局开发线上销售终端,实现私人定制,一下子打开了销路。转型成功,产值提升,这也让父亲对他刮目相看。

“最初觉得他太冒险,现在才明白,守住老手艺更要跟上新趋势。”吴启兴如今也转变了态度。“父亲教会我什么是‘匠人匠心’,而我想证明,匠心也需要跟上‘用户变心’。”吴斌说。当传统匠人精神遇上创新基因,当规模化生产升级为价值创造,丹阳眼镜业抵御风险的“底气”,正源于这种永不褪色的传承与突破。

【记者手记】

面对关税冲击,我市“眼镜匠人”们以智慧破局:有的扬帆远航开拓新兴市场,有的深耕光学科技“无人区”,这场逆风突围战,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企业迎难而上的勇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汇聚成了中国经济劈波斩浪的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