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说》说“师”

核心提示: 闲暇无事,连读几遍韩愈的《师说》,掩书回味。

■ 张文波

闲暇无事,连读几遍韩愈的《师说》,掩书回味。

韩愈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当时的韩愈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他自己收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论的非议,而用以自解的。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做了先生,但并不一定样样都贤于弟子,从他学习的人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只要是闻道在先,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年龄,都可以称为先生。

我们要学习的是知识,用不着问他“生乎吾前”还是“生乎吾后”,也不用看要求先生是否精通百般武艺。只要他有一门知识是比自己好的,就应该向他学习,并称他为师,这是“吾师道也”。这些话,似乎是讲给当时做学生的人听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当时“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听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这是真理。因为事实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过学生,可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过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成长起来,远远超越老师。这也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的一样,“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可见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韩愈在那“文人相轻”的时代,能有如此博大胸怀,倒也是难能可贵的。

荀况在《礼记》的《学记》中,也有一段著名的话,同韩愈说的意思相近,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礼记》中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荀况所说的“教然后知困”与“教学相长”,所引用的“教学半”也是颠扑不破的。这同韩愈所说的“不耻相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做先生的必须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道理很浅显明白。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各自的学问,有学问就有各自的老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从广义上说,在各自领域,只要你用心、细心、专心、虚心,“老师”几乎无处不在。

韩愈援引孔子“圣人无常师”,说明真正聪明的人、有学问的人没有一定的老师,见人有学问,不管是谁,就认他为师。同样,“师也无常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尤其是在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生领域的知识盲处很多。作为一名老师,“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就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所学仅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而已,必须终身向有所知、有所能的人学习,与时俱进,与世同行。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