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北镇开展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

核心提示: 又一年清明,青灰色石碑沐浴在春日暖阳中,风掠过永不褪色的铭文,拂过从土地革命到和平年代的一个个烈士英名。

a11fa4ee0613bc6cc88be5ef83cff503

本报记者 丽萍 通讯员 丹北宣 文/摄

又一年清明,青灰色石碑沐浴在春日暖阳中,风掠过永不褪色的铭文,拂过从土地革命到和平年代的一个个烈士英名。

白发老者颤巍巍捧出白菊,“红领巾”把手举过头顶,年轻党员举起拳头……那些永远年轻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新时代的晨曦。那些沉睡的姓名,一次次被守护者擦拭、唤起。那些一再被讲起的故事,在街头巷尾长出新的根系。清明前夕,4月2日上午,我镇在高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我镇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机关党员、派出所全体干警、建山学校学生代表等近百人参加。

上午8时30分,礼兵稳稳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烈士纪念碑,将花篮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现场庄严肃穆,全体人员整齐列队。在巍然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人员默哀鞠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随后,全体人员手持鲜花依次献于碑前,朵朵白菊寄托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此次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是我镇对革命先烈的一次深情缅怀,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全镇人民更加深刻地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现场学生们表示,将把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新闻链接

高桥烈士陵园

高桥烈士陵园位于我镇高桥片区。该陵园主要为纪念宦德胜、孙春度、宦福昌、倪冬川、王元清、管有为、孙哲人等烈士而建。

1945年,新四军北撒,宦德胜留守江南,任山南县委组织部部长,坚持斗争。1948年7月11日,宦德胜在丹徒县黄墟八庙山村开会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解放后,丹徒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宦德胜烈士,将其牺牲地命名为德胜乡、德胜村,并于1992年建碑纪念。原丹阳县建山乡人民政府于1982年为宦德胜烈士立碑建墓,以示怀念。

孙春度烈士原籍安徽,随父落户在丹阳后巷童家桥。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地方武装侦察员、侦察班长、侦察连长和敌后武工队队长等职。民国35年任丹北独立团路南武工队队长,是年12月21日在武进北面九圩埭开展工作时,因伪保长告密,遭到驻孟河的“汪剿队”100多人包围。孙春度带领两名武工队员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解放后,后巷乡于1983年4月将孙春度等革命烈士的忠骨迁葬于庭和村烈士纪念塔内,供人瞻仰。2010年5月,市民政局出资将后巷庭和烈士纪念塔、宦德胜烈士纪念碑合并新建高桥烈士陵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