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光楣老人在阅读书籍;
图为孙光楣老人多年来的创作手稿。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三千六百余篇诗作文章,取其精粹,汇成一本诗意日记,这是今年81岁的孙光楣老人在过去的十年里每日坚持的成果。
退休前,孙光楣老人是一位语文教师,从教42年,桃李满园,春晖四方。在老人七十岁那年,上百位学生为老人庆生,祝愿“奔八、超九、活上百岁”,而老人在欣喜之余也许下承诺:倘能“闯八”,便送给每位学生一本诗歌集。当时的孙光楣虽不知命数几何,但却深知“言必信”的君子一诺。从那天开始,老人以日常见闻入诗,以人生感悟入诗,以往昔岁月入诗,每日作诗一首,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说是每天写一首诗,其实是以诗的形式写日记,而这些诗文,除了慰藉我的晚年生活,更多的是以我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去劝导他人,提醒他人关注生活琐碎中的趣事,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孙光楣老人在知天命的年纪患上了恶性肿瘤,一次次的手术、放疗,一重山,一重关,陪伴老人一步步走过荆棘的,除了家人,还有书籍。
孙光楣老人痴迷阅读,家中藏书最多时曾有三千余本。退休前,老人忙碌在三尺讲台,退休后,老人总算有了“自己的时间”,而读读写写则成了老人的日常。数年后,整理手稿,老人还曾出版过散文集。之后,老人又对诗产生了兴趣,于是试着去写。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写竟写了这么多,这么久。
“朝花夕拾惬意事,欣喜穿梭每一天。”这是孙光楣老人对他晚年笔耕生活的自我写照,而他的这份积极乐观也深深影响着他的朋友和学生们。“每天早上五点多,我就会把新作的诗文发在微信群里。”老人创作不同常人,总是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思考,第二天一早,起床起笔,一气呵成。于是,每个清晨,老人的诗文成了身旁众人的“心灵鸡汤”,“有时候,发得晚了些,就有学生发信息或是打电话来问好,生怕我身子不适。”老人说,自那之后,坚持每日写诗不仅是养生、抒怀、怡情交友,也成了一个信号,按时发送,大家才感到心安。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孙光楣老人虽然也感受到了智能设备的便捷,但也常常劝导身边人,多给自己一点阅读的时间。“现在大家都很忙,为了生计,为了家人,为了各种各样的事,但我还是希望年轻人能抽出一点时间去读读书,它不一定能够带来多少名利,但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让你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让你在遇到艰难苦恨时,给予你内在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