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教师到侨界先锋
——郭晓燕用美育点亮多维人生
本报记者 陈静
在丹阳,有位执着于用美育浸润生命的侨界园丁。作为市侨联委员、致公党丹阳二支部主委,郭晓燕以教育者、艺术家、参政者三重身份,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侨界文化服务等领域书写着动人篇章。深耕美育二十余载的她,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信念,将艺术之美融入教育实践、社会服务与民生关切,用画笔勾勒出新时代侨界先锋的立体形象。
她是乡村美育的艺术之光
2000年师范毕业时,郭晓燕就来到了珥陵中心小学任教。当时的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有着较大差距,面对家长“画画能当饭吃吗?”的质疑,她不断锤炼自己的基本功,精心准备每一节美术课。当孩子们把绘着农村美景的作品带回家时,家长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就在身边。当孩子们在全市质量调研中获得第一名时,家长们由衷地感慨:农村的孩子也是棒棒的。当她多次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时,家长们对她的信任更多了一层。而对她来说,最开心的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上了美术课。
她组建了以农村孩子为主体成员的 “郭晓燕美术工作室”,为打破孩子们的认知局限,她独创“科幻乡土”教学模式。农家娃娃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一幅幅充满创意的科幻画。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中小学美术》等报刊上发表,还在全国“神舟、神箭”太空画展中大放异彩,获得江苏赛区唯一的一等奖和三等奖。颁奖典礼上,评委惊叹:“这些科幻作品,展现了乡村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新华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以《乡村小学包揽大赛前三名》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因成绩突出,该工作室被评为“丹阳市优秀文艺团队”,她本人也被评为“丹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记三等功。
调任实验小学后,她将吕凤子“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的美育理念融入教学。在这块凤先生创办正则女校的热土上,她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她热爱书法教学,在省中小学书法优质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她还创建了“齐梁墨韵”国画艺术工作坊,带领孩子们用毛笔描绘万善古塔、西门老街,用墨色表现园林·丹剧、丹阳黄酒,并在市美术馆举办了师生书画作品展。
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千年古城的历史人文,都在传统笔墨与现代表现的碰撞中,得到了最好的“活态传承”。
她是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者
作为市美协副秘书长,教学之余,郭晓燕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着传统书画的当代表达。她创作的作品《正则》,用水墨画再现了正则女校的风貌。画面中,民国女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既是对地方文脉的致敬,也是对女性教育的礼赞。作品在“纪念吕凤子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展出时,观众仿佛看到了正则精神在丹青中重生。
在“新时代颂”江苏美术摄影主题联展中展出的作品《保护母亲河》,其创作过程见证了她艺术理念的蜕变。为表现长江生态治理,她多次赴江滩写生,将传统国画与现代环保主题相融合,从独特的视角创作了渔民休渔护江的画面。她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求变,又始终扎根生活。2024年,她表现家乡运河风貌的作品《运河新韵》在省中小学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获得一等奖,《江山自雄丽》入展江苏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表现学生参加央视送文艺下乡的作品《中国梦》在镇江美术奖作品展中获提名奖。
她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二十四节气的花卉在她的笔下秀丽典雅,这些作品得以在画展中与观众相识。2017年,她在市美术馆举办个人中国画作品展,2022年,参加丹阳市文艺新秀四人书画展,展出的花鸟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展览期间,她还与观众交流创作心得,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艺术创作的魅力。
她是民生建议的设计师
2012年当选镇江市人大代表后,她经常深入教师和家长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收集乡情民意。她特别关注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先后提交了关于 “如何使农村小学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和“共同关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建议。江苏教育频道、镇江新闻频道和《京江晚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保障农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措施逐步落实。由于履职工作表现突出,2014年,她被评为“镇江市优秀人大代表”。
任职市政协委员期间,她立足教育和文化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建立合理的教育惩戒制度,让学校教育更完整”“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丹阳文化名片”等建议,撰写了市政协“污染防治”专题调研子课题——城市垃圾分类处置的系统方案调研报告,多篇提案被列入市领导重点督办提案,并获评“优秀提案”。
在关注西门大街改造时,她将专业优势融入履职实践。针对历史街区“保护性破坏”问题,她提出“推进西门大街片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与建设开放有机融合”的建议,建议聘请艺术家、文化学者参与规划设计,让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精神体现在街区路名中。如今改造中的西门大街,让所有市民期待,而其中一条道路已正式更名为“正则路”。
她是文化惠侨的践行者
身为市侨联委员和致公党丹阳二支部主委,郭晓燕充分发挥党派侨界特色,利用党派活动平台,探索出“艺术+侨务”的特色服务模式。自2019年开始,她举办了“致美人生·文化惠侨”系列活动,已形成书画雅集、非遗体验、美育沙龙三大特色品牌。在最近一期“书法体验”活动中,侨眷们和致公党员一起学习书法,感受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她主导的“致美人生·侨韵亲恩”活动更显巧思。2020年母亲节,她为侨眷和致公党员们精心准备了插花培训、茶艺表演和书画才艺表演。参与同志纷纷感言:“活动激起了我们对妈妈、对祖国母亲的爱,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
在侨务工作中,郭晓燕始终铭记致公党“侨海报国”的宗旨。2024年,在镇江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河之颂——美好侨视界、奋进新图景”主题创作中,她历时三个月完成的水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在网络展出,让侨胞们通过作品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新景象。
从田间教室到艺术殿堂,从民生调研到侨务创新,郭晓燕始终以美为媒,架设起教育公平的桥梁、文化传承的纽带、民心相通的彩虹。她的故事印证着:当艺术情怀与社会责任相遇,便能绽放出照亮时代的精神华彩。正如其工作室墙上的自题诗所言:“笔耕砚田种春风,丹心绘就天地同。”这位侨界园丁仍在用色彩与线条,续写着美育报国的新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