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巷两侧种满了菜只留下中间狭窄区域可通行。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骏)“这原本是两个小区之间的一条通道,现在几乎成了一片窄窄的乡间田埂。”近日,家住丹句路南侧一小区的居民向本报记者反映,称小区附近一条背街小巷近年来渐渐成了菜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前,记者来到丹句路与西环路交会口附近,在一家加油站身后的居民区里,看到了一条“绿意盎然”的小巷。“你看,这小巷原本还是挺宽的,现在两边都种上了菜,只留下中间这一条小道。”一位住在附近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来这里种菜的都是附近的居民,这些年,种的人越来越多,菜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位居民表示,这条小巷除了变成菜地,还成了垃圾场,一些建筑垃圾、被丢弃的家具都被堆在了这里,那些生活垃圾更不用说,几乎什么都有。
“种菜需要施肥,一走近这条小巷,刺鼻的气味就扑面而来,现在气温越来越高了,又到了每年最难熬的时候。”居民王先生住在附近小区一幢靠近该小巷的居民楼里,他告诉记者,在气温较高的时候,晚上走到家中阳台,就能闻到化肥的臭味,即便关上窗户都挡不住。
记者注意到,这条小巷并非死胡同,而是一条有人通行的小道。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位路人从小巷另一头骑行过来,“太不容易了,这小巷里全是菜地,仅剩的空地上还有不少碎砖石之类的东西,一路骑过来都是磕磕绊绊的。”这位路人表示,她经常骑行经过这里,但只能在白天,夜晚因为这里缺少光线,无法骑行。
附近一些居民质疑,这条小巷为何得不到整治?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联系了该小巷所属的东风社区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为了阻止在小巷种菜的行为,社区方面曾在小巷两头设置了挡板,但被人破坏了。
对此,有居民在受访时表示,该背街小巷位于城郊接合部,居民在空地,甚至是绿化带上种菜的情况比较普遍。对于这种行为,仅仅是“堵”并不够,在外地,有的社区为此打造了露台种植场地,让居民种菜,为居民提供合法合规的种植空间;有的社区预留出一块区域,作为共享菜园……根治“随地种菜”,一味“堵”难有成效,相关部门应创造性地去“疏”,不妨多想想“在哪儿种合适”“如何种就行”,“种”出人性化,甚至“种”出特色亮点,如此方能体现城市的包容度和智慧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