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郡玉
走进恒神股份,一束束细若发丝却强逾钢铁的黑色丝线,正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产出。这种被誉为“黑黄金”的碳纤维材料,不仅撑起了国产大飞机的“钢筋铁骨”,更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利器。新材料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作为专注于“新材料之王”碳纤维的高新技术企业,恒神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的竞争力、生命力和根本发展动力,连续多年保持高强度科研投入,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取得“卡脖子”领域的显著科技成果。
厚积薄发,铸就产业实力
在长达18年的发展征程中,恒神股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产业革新之路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从科研平台搭建、科研团队组建、科研资金投入,到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恒神股份全方位布局,打造出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升级体系,为公司持续发展的产业拓展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3月,随着恒神股份入选国家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家深耕碳纤维领域近二十载的“隐形冠军”,再次站上聚光灯下。
加强关键技术攻坚,恒神股份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踔厉奋发,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大显身手,持之以恒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去年,公司自主研发项目44个,新获授权专利31件,参与制定发布碳纤维领域国家标准3项。此外,紧抓“低空经济”风口,恒神成立了无人机业务线,先后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T800级中温预浸料,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部件,推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
创新领航,构筑发展生态
恒神股份深知,科技创新乃是引领企业前行的首要动力。恒神股份碳纤维研发总监张淑斌表示,近年来,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开展“全员创新”系列活动,全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引导职工参与创新,形成了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全面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人才汇聚方面,公司凭借强大的吸引力,集结了国内外众多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老中青专家。与此同时,公司大力建设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PAN基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内顶尖研发平台,还在海外设立了英国研发中心、澳大利亚研发中心,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成立创新研究院以及西安恒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中心一站一院” 创新发展格局。借助人才的高度集聚与技术的深度集成,恒神股份成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在多种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并且在市场应用方面也成绩斐然。公司自主研发的湿喷干纺、干喷湿纺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不仅取得成功,还实现了产业化,使其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这两种先进生产技术与能力的重点碳纤维企业。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恒神股份同样不遗余力。公司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部门携手合作,常态化开展产学研活动,全力推动专利成果的高端化推广应用。
多元布局,擘画未来蓝图
恒神股份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研发优势,积极拓展业务合作,在航空领域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旗下成飞、西飞、沈飞、哈飞等开展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结构件技术攻关与验证;航天领域,携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进行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结构验证;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与中车集团青岛四方、长春客车、浦镇车辆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轻量化技术攻关与验证。其在适航认证方面成果突出,是国内首家开展国际民用客机、通用航空碳纤维及其预浸料材料体系适航认证的碳纤维企业。
产业布局上,恒神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与海外,建设榆林生产基地,以高性能、低成本为目标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工厂,助力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成立自贡恒神子公司,专注无人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制造,服务西南复材应用市场,形成 “一主两翼” 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做强云宝、复材两个海外公司,借助海外“市场和技术”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擘画“材料强国”蓝图。
“我们将围绕‘四群八链’产业集群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配套的优势产业,加大在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打造自身产业优势,推动我们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恒神股份科技与规划发展部部长王程满怀信心地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