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笑 通讯员 开宣 朱晓玲 文/摄
近几年来,开发区建山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依托红色资源禀赋,搭建村民议事协商平台,探索形成“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红色领航,构建共商共治新机制
建山村党委立足党建优势,打造“一核三驱”治理体系:以村党委为领导核心,以红色阵地建设、议事制度创新、党群联动实践为驱动。整合黄连山革命历史资源,建成集红色教育、民主议事、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红色能量馆”,创新推出“阳光议事七步法”。通过“汇民意-提议项-出主意-拟计划-报党委-常监督-听口碑”闭环流程,累计协商解决村内垃圾处理、河道污染、道路破损等事项20余件,群众参与率达85%。建立“党员中心户+网格员+村民代表”三级联动机制,结合“五事联动”将每月20日定为“党群议事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多维联动,架起民意沟通连心桥
建山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议事网络。线下打造“院落议事角”“田埂议事会”等流动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敲门行动,累计走访农户300余户,收集环境整治、产业配套等诉求65条。线上开通“云上议事厅”,依托村民微信群、网格联络群等,实现“24小时不打烊”民意直通。创新“三色清单”管理机制,将收集问题按紧急程度标注红黄蓝三色,实行分级办理、限时反馈。一年以来,高效解决村内环境整治、道路亮化、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森林防火知识普及等民生问题36件,群众满意率达97%。
成果转化,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
在加强基层治理方面,建山村将议事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形成“协商-执行-反馈-提升”良性循环。针对村民反映的农旅配套不足问题,通过民主协商确定“微改造、精提升”方案,拟新建生态停车场2处、改造特色民宿5栋,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起。推行“村民积分制”,将参与议事、环境维护等纳入积分管理,兑换实物换购、技能培训等奖励服务,激发群众自治热情。创新“建山名仕参事会”机制,吸引近10名在外能人返乡参与产业规划,计划引进亲子研学、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促进村旅游收入同比明显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