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菀滢 通讯员 丹北宣
近日,记者走进丹北镇管山村露峰家庭农场,连片的茶叶基地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铺展在眼前:嫩绿的鲜茶叶在春意的浸润下,从茶树的枝头栩栩绽出,在微风下舞动着春天的序曲,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翠绿的轻纱。
“为了迎接春茶采摘季,我们提前规划,去安徽‘点对点’专车接送,包吃包住,迎接采茶工人。”农场主管二平站在茶园的小径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身后的茶树,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嫩绿的茶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管二平说,目前农场茶叶种植面积有50余亩,这些茶树已经种植了17年,是农场的“老功臣”。每年春茶采摘季,大约需要30余名采茶工。为了积极应对采茶高峰用工难的问题,他们做足了“功课”:一边充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协会的作用,深挖本地采茶工资源,一边积极到外地招聘采茶工,建立采茶工“点对点”安全通道,确保采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008年,管山村关停了所有采石宕口,决定发展高效花木和茶叶种植。这一决定,如同一颗“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此,管山村招来了龙头大企业,合作社、企业和村民抱成团、结成链,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管二平说:“那时候,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村子的发展,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农业种植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茶叶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茶叶品质好,销路也广。”
然而,茶叶种得正好,管二平怎么又想着发展经济果林种植呢?原来,管二平曾是管山村村委会干部,退休后成了“老农民”。从村干部到“老农民”,身份在转变,但他对乡村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从未改变。近年来,丹北镇提出“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这一理念让管二平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让乡村发展得更好,就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于是,他在自家50亩茶园的基础上,结合管山丘陵山岗的资源优势,投资开办了管山村境内首个农家乐。2021年,在此基础上又注册成立了丹北镇露峰家庭农场。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年四季有花看、有茶喝、有果摘,将山地高效农业、特色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充分彰显生态文化,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管二平坚定地说。他带着记者参观农场,一边走一边介绍。“这边是火龙果大棚,前年种下的,北边的葡萄大棚和桃园是去年新建的,再往东边去就是茶场,加上这连片的千亩樱花树、油菜花,是不是还挺像样!”循着管二平手指的方向望去,8个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记者掀开一间大棚的门帘,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架子上一株株火龙果树长势良好,形如仙人掌的翠绿枝条上挂着火龙果。管二平介绍道:“农场种植的火龙果是新品种‘台湾蜜宝’,口感香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基地施肥采用的是醋渣和有机肥,不用化学肥料和膨大剂、催熟剂等,都是让其自然成熟。在管理方面,大棚内全部安装了喷滴管设施,有机水溶肥可以通过滴管进行精准浇灌,既节省了人力,又保证了果实品质。”管二平说,去年,火龙果的产量在3500斤/亩,今年预计能达到5000斤/亩,产销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作为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今年农场新申报了绿色高效施肥技术集成区项目,在葡萄大棚和桃园实施水肥一体化。通过强农支农政策的倾斜,他们将进一步做优特色高效农业,让丘陵山岗地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不仅如此,管二平还先行于年轻人,做线上直播和网络销售。“今后,线上销售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我们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管二平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