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变“花农” 种好“致富花”

核心提示: 在司徒镇的省级农业园区,有这样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花友蝴蝶兰基地。走进其中,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大棚内,五彩斑斓的蝴蝶兰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灿烂、白的纯洁……宛如一片绚丽多彩的梦幻花海,令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

今年新春,花友蝴蝶兰基地年宵花销售远超预期,整体销量达到10万盆——

教授变“花农”  种好“致富花”

1c00dfb5219c3dcfe8b5ba0a7f2ca845

图为花友蝴蝶兰基地内, 张鸣峰教授在查看蝴蝶兰长势。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通讯员 高惠琴

在司徒镇的省级农业园区,有这样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花友蝴蝶兰基地。走进其中,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大棚内,五彩斑斓的蝴蝶兰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灿烂、白的纯洁……宛如一片绚丽多彩的梦幻花海,令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

“我们培育的蝴蝶兰品种十分齐全,目前算下来得有50多种不同的颜色呢,其中红色品种更是占据了60%以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张鸣峰教授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春节前后是花卉销售的黄金时期,而今年基地的年宵花销售情况更是远超预期,成绩斐然。从去年农历腊月开始一直到春节期间,来自周边常州、南京等城市的客商以及本地的众多花店,纷纷慕名而来,抢购这些娇艳欲滴的蝴蝶兰。一时间,基地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蝴蝶兰供不应求,整体销量达到了10万盆之多。

张鸣峰,这位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园艺教学多年的资深教授,投身司徒省级农业园区创业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作为司徒镇政府农业招商项目重点引进的专业人才,张教授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助力乡村发展的决心,对租赁而来的园区大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的资金,精心建起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苗床,配备了先进的内循环系统。同时,利用恒温设施,借助组培技术,开始了对蝴蝶兰的精心培育。每一株蝴蝶兰,从种苗的培育到花朵的绽放,都凝聚着张教授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张鸣峰还常说,他不仅要自己在农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更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一起干。怀着这样的赤子之情,这位平日里站在讲台上的教授,毅然变身成了园区里的“花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花友蝴蝶兰基地不仅自身发展得有声有色,更成为了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基地常年需要雇佣七八个工人进行日常的照料和管理,而到了年底销售高峰的时候,更会有20多个帮工一起忙碌。”张教授介绍道,“目前在基地从事蝴蝶兰培育工作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就有4人。”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基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蝴蝶兰的种植也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有着诸多的挑战。它不仅前期投入大,而且培育时间漫长,一般来说,从种苗培育到最终收获效益,需要整整两年。光是种苗的培育就需要一年之久,而从催花到最终销售,又得花费4个月的时间。然而,高投入也伴随着高回报,蝴蝶兰种植的效益相当可观。一亩地的毛产出能达到四五十万元,扣除各项成本之后,亩均收益也能有五六万元,效益好的时候,甚至能高达十万元。

如今,花友蝴蝶兰基地已然成为司徒省级农业园区的一张亮丽名片。展望未来,张教授和他的团队充满信心。公司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育出更多优质的蝴蝶兰品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蝴蝶兰项目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断绽放光彩,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致富花”。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