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阳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记者 菀滢 摄
本报讯 (记者 菀滢 通讯员 张缘)为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丹阳市云阳街道自2024年以来不断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发展,将公共法律服务与司法所核心职能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云阳街道通过优化体系结构,确保法律服务能够便捷地到达每一位居民。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覆盖全街道的4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法律服务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N”模式——即一名法律顾问带动多名“法律明白人”,通过面对面教学、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实现了对534名“法律明白人”的全面培训和能力提升。这一举措不仅让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也充分发挥了本地“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使得法律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真正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更深入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云阳街道还将公共法律服务嵌入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利用基层网格员和“法律明白人”熟悉社情民意的特点,街道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免费法律咨询及简易调解等综合性法治服务活动。据统计,仅2024年就举办了超过20场此类活动,重点关注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为其开辟了法律援助和矛盾调解的“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创新的“援法议事”机制,如“门前树下议事会”“花开振兴议事厅”等协商平台,成功解决了诸如化粪池堵塞等民生问题,有效引导居民依法解决问题,提升了民众的法治意识。
在窗口服务方面,街道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设置了接待服务、综合办公、休息等候三个功能区。中心通过“前店后厂”工作模式,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窗口与信访处理、劳动调解窗口形成联动,建立起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评价反馈的工作机制。此外,各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也积极推进专人接待制度,确保法律顾问定期值班,为周边群众提供就近的法律咨询服务。这种“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全域,大大降低了企业、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有效推动了法律资源全民共享。
紧跟时代步伐,云阳街道还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法律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通过整合实体阵地与12348热线平台、“苏解纷”平台等网络资源,形成了线上线下一网通办的应用格局。特别是在高新区公众号开设的“典亮四季”内容板块,通过发布遗产继承纠纷、物业纠纷等典型案例进行释法说理,积极引导村(社区)转发至网格服务群、“法润民生”微信群,并组织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在线答疑解惑。2024年累计发布了12篇以案释法文章,逐步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响应受众需求转变,有效排除了线上线下服务中的“盲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