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司徒镇屯甸村下坯马甲老年协会(原村里的一所小学)。 记者 吴琪 沈欣 摄
本报记者 吴琪 沈欣
从危房、旧房、平房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校舍大楼;从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到教育集团化、项目共同体全面推动,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丹阳教育经历了两次历史巨变,为全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百年之基。
“这个学校是原来村里的一所小学,2000年的时候,撤并到了全州中心小学,现在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在司徒镇屯甸村马甲自然村,市民周竹生向记者介绍,眼前的这几间平房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面积不大、设施陈旧、师资匮乏,虽然这样的学校看上去十分简陋,然而周竹生说,跟他儿时上学条件比,已经算不错了。
今年62岁的周竹生退休前在市教育局从事宣传工作,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2022年正式退休,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也见证了丹阳教育的历史变迁。“我小学是在村里祠堂上的。”周竹生告诉记者,那是1970年,他到离家五六里路的生产大队部所在的大吴巷村大吴巷中心小学上小学一年级,小学就设在村里一所祠堂——吴氏祠堂里,该祠堂为清代吴氏族人兴建,有上百年的历史。周竹生说,祠堂建筑在当时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教室来说,设施比较陈旧,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标准。“我们那个年代有条件上学的孩子也少,基本上早早的就务农了。”周竹生感慨道。
丹阳教育的第一个巨变是从“一无二有”开始的,即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和“学生人人有木制课桌凳”。据了解,通过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和学校布局调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一些农村学校告别了祠堂,搬进了新校舍,新教室、新课桌、新设施,学校面貌有了明显改善,然而与苏南发达地区比,仍然存在着差距。“记得我参加工作时,丹阳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学校,还是有许多平房、旧房和老房。”周竹生说。
1996年,江苏省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丹阳勇抓机遇,加快乡镇“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从2003年起,加快发展城区学校,新建华南实验学校、正则实验小学,扩建省丹中、市实验小学、丹师附小,改建第三中学、云阳中学、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南门小学,易地新建市教师进修学校,迎来了丹阳教育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巨变,并于2007年率先在全省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估验收。“你看,这张照片就是上世纪九十代开发区胡桥村新建的马相伯学校,四层高的教学楼,在当时非常气派。”周竹生翻开相册,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向记者展示40多年来丹阳教育在硬件上的巨大改善。
从泥地到水泥地,再到塑胶地;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三机一幕”多媒体大教室,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投入,丹阳学校越来越高、越来越美,教学力量不断壮大、教育内涵越发清晰,形成了丹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我们丹阳有五大教育家引领,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希望我们可以把握机遇、珍惜机会,乘势而上,将丹阳教育办得更有特色,更有质量,让人民更加满意。”展望未来,周竹生信心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