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平地起 生活节节高

核心提示: 一张老照片不仅承载着当事人美好的回忆,更见证着人民群众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20多年来,市民马福兴一直坚持登到高处,通过相机俯瞰丹阳城,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城市的美景。

aea32007072050e826aba7b67821212f

图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贤桥路口。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琪 沈欣

一张老照片不仅承载着当事人美好的回忆,更见证着人民群众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20多年来,市民马福兴一直坚持登到高处,通过相机俯瞰丹阳城,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城市的美景。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云阳路上灯光璀璨,远处高楼林立,一张城市夜景照片将城市的繁华与夜晚的宁静完美结合。“这张照片拍摄于10年前,是我爬到锦豪酒店楼上拍的。”今年81岁的马福兴20年前退休后,就迷上了摄影,他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达到最佳拍摄效果,他上下锦豪大楼超过100次,才有了这张照片。“当时云阳路中间没有隔离带,为了不让照片中出现行人横穿马路,还要拍到远处的铁路动车,只能慢慢等待时机。”马福兴回忆道。

在电脑前,马福兴将自己近10年来留存的得意之作一张张展示着。记者发现,这些照片拍摄的都是从高空俯瞰丹阳建筑、道路、大桥的美景。马福兴说,他喜欢拍接片,即同一个场景,先用相机拍摄不同的部位,然后再把这些部位拼接起来,形成一张覆盖面广的照片,可以尽量体现画面的全貌,也可以展现出画面的雄伟壮阔,给人震撼的效果,“我拍成的接片最多是由21张照片拼接而来。”

随后,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张老照片让马福兴辨认,希望他能通过照片讲述一些过去的故事。“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贤桥路口的照片,应该是站在现在金鹰的位置从楼上向下拍摄。”马福兴1979年退伍后就一直生活在丹阳,对当时丹阳的面貌印象深刻,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贤桥是丹阳最繁华的地段,旁边有百货公司、电影院等,大家逛街都去这个地方,不过区域很小,“当时的新民路,往东过了新市口就是农田,往西过了省丹中就很萧条,不像现在,有金鹰商圈、八佰伴商圈,开发区还有吾悦商圈,到处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照片的光影中也能窥见一斑。马福兴说,从这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贤桥路边只有零星几盏路灯,在他的记忆中,晚上的新民路,当时只有一小段是亮堂的,其余都是黑漆漆一片,而如今的丹阳城,无论去什么地方都有路灯,到了晚上到处灯火通明、五光十色,让人陶醉。“变化还体现在住房上,你看老照片上的住宅区,楼房矮、面积小,现在都是高层,一户住房面积基本在90平方米以上。”马福兴补充道。

楼房越建越高,城市颜值越来越靓丽,马福兴说,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丹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继续坚持摄影,用更多更美的作品,记录丹阳城市的变迁,反映丹阳人民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