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孩子该不该配备手机?

本报记者 王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等电子产品基本上是人手一部,不仅是成年人,很多小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手机。近日,市民杨女士(化姓)就有这样一件烦心事,刚刚参加完小升初考试的女儿吵着闹着要使用手机。杨女士觉得偶尔使用手机可以增进孩子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但是又怕她耽误学习,为此杨女士左右为难。

据杨女士介绍,她的女儿参加完小升初考试后,回家说班上有多名同学已经拥有手机,她们约定好互加微信,建立班级微信群,方便小学毕业以后联系。“我本来是不想让她使用手机的,因为之前已经给她买了电话手表,但是孩子跟我保证不会乱用手机,只会跟同学、老师聊聊天,平时查查资料。”后来,杨女士想着,女儿为了备考,这段时间的确辛苦了,给她手机跟同学、老师聊聊天放松一下也无妨,规定使用时间限制就行了。于是杨女士跟女儿约法三章后把家里的备用机给了女儿,并为其注册了微信账号。

“想要借助电子产品学习,我觉得父母的手机完全可以替代,而且很多家庭都有iPad这类的电子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市民徐先生认为,小学毕业生不应该拥有手机,孩子要用手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自由地使用手机浏览抖音、小红书等,但是小学毕业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对于恶俗和有害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够。“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加强引导,而不是把手机给他们,让他们自由选择。所以我认为,小学毕业生应该在父母的指导下使用电子产品,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眼睛,又让他们能够了解时代的发展。”

马相伯小学一位李姓老师表示,作为老师,他是不建议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因为孩子对待手机的自觉性、自控力不高,有可能会沉迷于手机。当孩子时间把控或者是管理不到位时,那他的整个思想都会发生改变,家长就会无从下手。过多地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习、损害视力,还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在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李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做智慧的家长,要疏堵结合,“未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一定不要应允,手机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必需品,学生之间的‘手机攀比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业上的竞争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已经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最好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手机的使用时间限定为放学后、周末或假期,上学期间不得把手机带到学校等。”

对于“小升初”的学生要求配备手机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我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秀英。刘秀英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孩子自我认知与“成人感”的转变、人际需求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好奇心与探索欲几个方面。“随着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自我认知有了更强烈的需求,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的独立性和成熟度。孩子要求配置手机,可能是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已经长大,具备了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和能力。”此外,刘秀英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阶段,他们希望通过手机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尝试不同的游戏和应用等。

对于“小升初”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刘秀英提醒,青少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依赖,进而带来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强烈的亲子冲突,“例如,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等应用,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身体健康受损等。此外,孩子在使用手机时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遭受网络欺凌等。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为孩子配置手机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潜在的风险和影响。”

刘秀英表示,家长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需要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庭环境来做出合理的选择。对于“小升初”孩子的家长来说,“购买或配置手机”和“如何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后者可能更需要家长们思考。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