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一角的文保碑,该如何“补”上?

核心提示: 因年久风化,“解放日报社旧址”文保碑又一次剥落了一角,这让曾于上世纪80年代担任当时荆林文化站的站长刘联芳很着急。

图为缺了一角的“解放日报社旧址”文保碑。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因年久风化,“解放日报社旧址”文保碑又一次剥落了一角,这让曾于上世纪80年代担任当时荆林文化站的站长刘联芳很着急。

“这块文保碑位于开发区荆林村荆村桥村原王氏宗祠。上海解放前夕,《解放日报》正是在那里开展筹备工作的。鉴于《解放日报》创刊准备这一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将其旧址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立下这块文保碑。”刘联芳从家中翻找出了一些材料,有笔记,也有投稿文章的复印件,这些都是关于王氏宗祠那段往事的记忆。

刘联芳今年已经80岁,在担任荆林文化站站长期间,与当地村民一次偶然的交谈,让他觉得,当时驻扎在王氏宗祠的解放军战士不简单。“村民说,祠堂里的解放军战士经常开夜工,有时还能听到机器运转的声响。”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查阅史料,搜集材料,刘联芳和文化站的同事们渐渐揭开了那段尘封历史的神秘面纱。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4月24日,按照中共中央给华东局关于上海、南京党报命名的批复,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命名为《解放日报》,并沿用毛泽东题写的延安《解放日报》的报头。之后,范长江等100多名资深、知名新闻工作者入驻荆村桥村王氏宗祠,为接管上海创刊《解放日报》做准备,《解放日报》创刊号上的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这里起草完成的。”

刘联芳说,当时正值战时,《解放日报》在王氏宗祠内的筹备工作被严格保密。村民们只知道有解放军在祠堂内工作,却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上世纪90年代,上海《解放日报》报社组织人员重游故地,重温当年岁月,村民们才恍然大悟,他们的村子竟是《解放日报》的创刊筹备地。”

消息传开,1999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将其旧址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旧址立下了文保碑。当时,很多村民都有重新修复王氏宗祠的意愿,原荆村桥村书记王木锁就是其中一位。

“王氏宗祠原有3进15间,当年新闻大队入驻时,前厅为会议室、餐厅,中厅为各科室办公室兼宿舍。当时,以范长江为首的新闻战线同志们在此晚上点煤油灯、睡地铺,用水、洗衣服都要向老百姓借扁担、水桶到老九曲河去挑水。虽然条件艰苦,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驻地老百姓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木锁说,见证过当年新闻大队来村开展筹备工作的村民已经不多了,但关于新闻大队当年在村里的事却一直口耳相传,“据说,当时驻扎在丹阳的陈毅同志,经常来到祠堂内看望新闻战士们,还多次参加修改《解放日报》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

“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背着行李、扛着枪,唱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今年99岁的束兆兴是荆村桥村为数不多还记得一些当年事的老人,“他们唱着歌,很多战士都穿着黄色的自织布(土布)军装,也有其他颜色,其他款式的军装,记不得了……”

正是担心这句“记不得”,多年来,刘联芳、王木锁等人都曾为重修王氏宗祠努力过,奔波过,希望将75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通过文物遗迹进行展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红色遗迹王氏宗祠长期被用作厂房,内里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点旧时墙砖依稀可辨。就连当年立下的文保碑也被移至角落,并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下几经剥落,几经修复。

一块文保碑并不难修复,缺了一块便粘上一块,缺了一角就补上一角。但对这处意义非凡的旧址来说,要补上的似乎远不止这一角。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