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烟卡”大隐患,不良风气需警惕

核心提示: 近日,在开发区迎春路上经营一家小店的周先生遇到一件事,几个小学生在他店里购买商品时竟向他索要烟盒。“这些孩子告诉我,烟盒可以制成‘烟卡’,用来玩游戏。”周先生表示,他当时觉得有趣,但转念一想,觉得孩子们这样沉迷“烟卡”不是一件好事。

本报记者 马骏

“当时我正在抽烟,几个孩子来到我面前,问我手里这包烟是不是快抽完了,能不能把烟拿出来,把烟盒给他们,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近日,在开发区迎春路上经营一家小店的周先生遇到一件事,几个小学生在他店里购买商品时竟向他索要烟盒。“这些孩子告诉我,烟盒可以制成‘烟卡’,用来玩游戏。”周先生表示,他当时觉得有趣,但转念一想,觉得孩子们这样沉迷“烟卡”不是一件好事。

周先生告诉记者,当天,几个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店消费,看到他正在抽烟,便向他索要烟盒。“他们向我展示了各自收集到的一些烟盒,各种各样,数量还不少。”周先生说,这些孩子对于“烟卡”的玩法其实并不算新鲜,“小时候,我和朋友们也收集卡,有水浒传的,有三国的,玩起来也是有拍有‘飞’的。因为这些卡片,我对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内容非常熟悉,但现在孩子们收集‘烟卡’,我觉得不仅不能在游戏之中学到知识,反而容易沾染不良风气。”

记者了解到,所谓“烟卡”是由烟盒的盒盖折叠制作而成。对于如何使用这种用烟盒做的游戏道具,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教学视频”,不同视频中对于“烟卡”的玩法介绍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规的玩法是把“烟卡”放在地上轮流拍,谁能将对方的“烟卡”拍翻面,就能赢得对方的“烟卡”,越贵的烟所对应的“烟卡”也越“高级”。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搜索“烟卡”这一关键词时,出现了家长帮助孩子搜集并展示“烟卡”的短视频,但更多的相关短视频却恰恰相反,这些短视频都是以家长或是老师的视角教育孩子拒绝“烟卡”的。“‘烟卡’从哪儿来?捡不到怎么办?去劝你们的父亲和爷爷多抽烟?还是自己花钱偷偷去买?买来烟盒,香烟怎么办?自己抽掉吗?”在一则点击量较高的短视频里,一位老师厉声教育着学生们,引起评论区里不少用户的支持。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各中小学附近的小店里是看不到“烟卡”售卖的,但在电商平台上,“烟卡”却是一种热销商品。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烟卡”后发现,号称售卖“绝版”“稀有”“烟卡”的店铺有不少,而商品购买者众多,有的店铺显示月销量“2万+”,有的店铺显示“人气指数10万+”,有的店铺显示“10万+人看过”,甚至还有所谓的“烟盒好评榜”。在网上,一张“烟卡”普遍售价在一角至五角不等,部分“稀有款”价格贵一些,绝大多数品牌都在页面显眼位置强调自己是“真烟盒、无印制”,买家评论中也多是“孩子很喜欢”。不过记者也注意到,有一些买家在评论中提到了到手的“烟卡”有些脏,还有一些买家认为这些售卖的“烟卡”大多是印刷制品,并非真烟盒。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是从儿子口中知道有“烟卡”这样的玩具,儿子还跟他要烟盒,说要自己动手做“烟卡”。“我儿子上三年级,有天突然问我要烟盒,我就仔细问了,结果儿子给我看手机上短视频里有关的内容。”这位家长坦言,“现在好多流行的玩法都是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出来的,孩子们现在都会用家长的手机刷短视频,这样的‘烟卡’游戏,孩子们一学就会了。”这位家长给记者展示他手机中孩子浏览过的短视频记录,其中就有关于“烟卡”的推送。这位家长觉得,现在的有些短视频平台在收集个人大数据后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烟卡”也是这样火起来的。

记者通过查询相关法律条款了解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款,废弃烟盒上裁剪下的商标,即被孩子们称为“烟卡”的物品,商家不得以任何方式销售。同时,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烟草制品商标标识必须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非指定的企业不得印制烟草制品商标标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