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火: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一米多高的木质储物柜,几十年来,刘善火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将它带在身边。退休后,柜子就搁在家中卧室里,依然是常伴左右。

7ee7e0cfe41a0e61d2ddcc05676ee304

73cd711c874810ddd7f955f7bff693d8

图为刘善火和他的老旧木质储物柜。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这是一个一米多高的木质储物柜,几十年来,刘善火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将它带在身边。退休后,柜子就搁在家中卧室里,依然是常伴左右。柜子四四方方,做工工整,双开式的柜门上有细红的繁体草书,一面写着“虎踞龙盘今胜昔”,另一面写着“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个柜子是我在丹阳解放后找木匠打造的,木头是我自己到处收集来的,字是木匠写的。”这样一只普普通通的老旧柜子,刘善火却视若珍宝,“看到这个柜子,我就想起解放那会儿的事情来,想到解放前的艰难,想到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

今年92岁的刘善火出生于访仙镇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难。“我们家本就过得贫苦,后来日本兵打过来,我们家的房子也被烧光了。”老人说,“童年时,我跟着奶奶讨过饭,住过祠堂和破庙,过着流浪的生活。9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努力下,我有机会进私塾读过几个月《三字经》,之后家乡闹灾荒,我只好辍学,跟着母亲去地主家帮工,当放牛娃。”

在刘善火的记忆里,解放前那三年的生活充满了辛酸、艰苦以及对未来的恐惧。“那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在镇上的一户人家做学徒,住在人家家里。那户人家有杂货店、豆腐作坊和竹器加工场,还出租田地。我在那户人家学箍桶匠,学木匠。除了学本领,还得在人家帮忙干活,要做很多家务,要磨豆腐,还要种地。每天做这么多事,却吃得很差,人瘦得像柴火一样。”让老人无法忘记的是,即便他再努力地干活,身上还是经常会留下鞭子抽出的伤痕,“说是学徒,其实就是给人家做工,当牛做马,东家不乐意了,动辄打骂,只能受着,打碎了牙得往肚子里咽。”

挑着箍桶担上门修桶,挑着豆腐担串村走户卖豆腐,刘善火虽然身在乡镇,却也能时常看到国民党兵欺负老百姓,有钱人和有权人之间沆瀣一气,各种苛捐杂税更是压弯了劳动人民的腰,让人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1949年4月23日,刘善火说,这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天。当天清晨,天刚微亮,刘善火走出门,看到小镇的主干道两旁全都睡着解放军战士,“就是那时候的东阳桥街上,石板路,那些解放军战士各个抱着枪,有人躺着睡,有人倚靠着树坐着睡。”两三个战士醒得早,笑着和刘善火打招呼。老人说,当时的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和生活会随着解放彻底改变。

“解放后,我们家分到了田,分到了房,终于有个家了。而我也不再学徒了,跟着共产党卖力干。”老人说,解放后,他表现积极,在当地农户里工作了几年,还担任了民兵中队长。1954年4月,刘善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老人的储物柜,里面放着的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的各种泛黄的证件以及老物件。“解放后,我就一直跟党走,从十多岁走到了九十多岁。”老人郑重地说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救我们这些底层的劳动人民于水火之中。”看着柜门上的两排字,老人心潮澎湃,“当年,是我让木匠把这两句话写在柜门上的。每每看到这两句话,我就想起解放那会儿的事情,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劳动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了,可不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