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厂女工勇护厂,迎接伟大新时代

核心提示: 这是一张原丹阳纱厂女工于1951年初庆祝厂工会成立的老照片。经过七十多个年头,照片上几名纱厂女工的模样早已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她们身着统一的舞蹈服,载歌载舞,照片上最右侧的便是当年仅有20岁的林醒声。

林醒声:

纱厂女工勇护厂,迎接伟大新时代

图为林醒声在翻看当年的老照片。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这是一张原丹阳纱厂女工于1951年初庆祝厂工会成立的老照片。经过七十多个年头,照片上几名纱厂女工的模样早已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她们身着统一的舞蹈服,载歌载舞,照片上最右侧的便是当年仅有20岁的林醒声。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1950年厂里开始筹备组建工会,到1951年年初,工会成立。这张照片上,我和几名纱厂女士在跳新疆舞,庆祝工会成立。”今年94岁的林醒声曾是丹阳纱厂的一名女工,在解放前夕加入了“护厂队”,她以工人的视角见证了丹阳解放的前前后后。老人仔细端详着老照片,回忆也涌上心头。

“我在1948年进入了丹阳纱厂,成为一名‘养成工’。和其他工人不同,‘养成工’并不能拿到全额工资,只能拿到一点生活费。当时,我们这些工人每天两班倒,一天要工作整整12个小时。”老人回忆道,“那时候,工人进出车间都要经过‘抄身婆’抄身,也就是搜身,出厂门要持有门票才行。”让老人记忆最深的便是当时作为工头的“那摩温”(解放前上海人民使用的一种民俗称谓),“‘那摩温’是管工人的,有不小的权力。在工作中,有的女工实在做不动了,打瞌睡,有的‘那摩温’就会上去揪女工的眼皮,有时候甚至拳脚相加,女工们都敢怒不敢言。”老人还记得,当时工人们一个班只能吃一顿饭,用餐时间也非常短,去晚了就没得吃了,所以一到饭点,大家都跑向食堂,但当时厂里有规定,凑够8个人才能开始一桌的用餐,所以有时候就算去早了也不一定能吃上饭。

解放前夕,丹阳城区情况非常紧张,一些外地的纱厂工人都跑了,留下的工人中,一些人组织起了“护厂队”,坚守岗位。白天开机生产,夜晚轮流巡逻放哨,以防有人趁机袭击破坏工厂。林醒声就是当时“护厂队”的一员。“当时时局很乱,国民党的一些兵就驻扎在纱厂附近。我们女工下班不敢单独走,都是成群结队一起走,生怕出事。”老人说,“当时我只知道,国民党军队要败了,共产党的解放军要来了,解放军来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4月23日凌晨,睡梦中的林醒声被工友叫醒,说是解放军要来了。老人记得,当大家看到穿着粗布军装的解放军走进厂门时,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热烈鼓掌,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许多人都激动地流泪了。

“当时,陈毅和邓小平同志为解放上海设总前委于丹阳‘戴家花园’。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陈毅同志抽空来到了我们丹阳纱厂,饶有兴致地视察了纺纱车间和发电间。”老人说,“陈毅同志在视察中问身边的人‘你们欢迎不欢迎我们来啊’,当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时,陈毅同志又笑着说‘我们总要比国民党搞得好一点嘛’,大家听到后都笑着鼓掌。”

老人说,陈毅同志的话太谦虚了,解放后,工人们可谓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后,共产党废除了对工人抄身、打骂等陈规陋习,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将两班倒改为三班倒,实行8小时工作制度等。”老人不无感慨地说,解放前,她只是一个念书念到小学五年级的‘养成工’;解放后,她接受了很多技能培训,还获得了不少学习的机会,并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考取了大学文凭,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共产党培养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在厂里尽心尽力地工作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份恩情。”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