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赋能产业发展 擘画时代科技长卷

核心提示: 记丹阳市“严实和谐好干部”、市科技局局长蔡飞

精准赋能产业发展 擘画时代科技长卷

——记丹阳市“严实和谐好干部”、市科技局局长蔡飞

本报记者 郡玉 通讯员 孙钧慧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作为肩负科技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科技部门,科技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的重大要求,坚定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鲜明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努力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接受采访时,市科技局局长蔡飞擘画了今年科技创新工作的“作战图”。

投身科技发展事业

2023年5月,经组织任命,蔡飞就职丹阳市科技局新岗位。为尽快适应新形势、新工作需要,蔡飞始终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科技方面的相关政策条例、了解国家经济产业导向、调研我市各产业链及企业现状以及相关科技工作流程,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坚持岗位练兵打造科技工作全员专业团队,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同年6月,我市举办眼镜节,刚赴市科技局工作不足1个月的蔡飞迅速转入工作状态,带领团队赴温州、长春等地拜访专家,邀请国内顶尖的视光学、眼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丹参与科技论坛,与我市广大眼镜企业家们分享交流前沿理念和技术。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足的蔡飞信心满满,然而,科技论坛上,与专家们热情洋溢的分享相比,企业相关负责人却表现得兴致寥寥,这些细微的现象让善于观察的蔡飞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我们的用心如果没有用到点子上,没有做到企业的心坎里,那就是无用功。”在不断反思中,蔡飞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企业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科技部门作为中间桥梁,又能为企业提供什么?如何做好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成果转化之间的对接?……“科技部门要做被企业所需要的角色,要通过部门通力努力争取政策、专家、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梳理全市各产业链问题、企业的发展瓶颈及引导企业改善科研条件、引进科技人才、实施技术改造、转化科研成果,真正在打造利用的资源与企业需求双向匹配上发力,帮助企业实现业绩增长,并以此不断提升全市营商环境。”

履新一年来,蔡飞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履职“答卷”:成功举办“2023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丹阳专场暨新材料专题产学研合作成果推介洽谈会”,发布高校院所最新科技成果91项,现场达成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全年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4家,有效高企数达384家,通过率达74.8%,创历史新高;恒神、天宏机械、文光车辆三家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市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已达10家……

寻找创新“最优解”

2023年5月,丹阳市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成功入选科技部公示的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为镇江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市。这一荣誉激励着全市广大科技、科创工作人员及企业奋发勇为、砥砺前行,也让蔡飞倍感压力。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了他最关心的事。

“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我市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蔡飞告诉记者,我市将在国家创新型县(市)荣誉的激励下,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攀升工程、科创载体平台提质增效工程、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高水平人才雁阵汇聚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把科技创新打造成为丹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目前,全市共有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384家,建有省产业院士工作站1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家、镇江市重点实验室5家。“十四五”以来,丹阳市企业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个、省成果转化项目3个、省重点研发项目5个、镇江重大科技专项7个;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21人,新增外国高端人才(A类)19人;现有93位专家院士为我市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在全市重点产业发展上建言献策。

构筑高品质创新生态

走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离不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绝不能只是科技部门一头热,而要“两头热”共同发力。蔡飞坦言,企业和院校的对接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的需要多次甚至反复撮合才能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对接前的准备工作也十分重要,需要我们深入一线透彻准确掌握企业需求和项目要求,在对接中体现‘精准’和‘效率’。”

“让企业精准描述技术需求,听起来很容易,却很难做到。”市科技局副局长步坚平说:“科技局作为一个中间桥梁,以前主要跑企业、跑院校,或者带着企业跑院校。蔡局上任后,要求我们在调研企业技术需求时,带着相关专家教授提前摸排企业情况,引导企业正确表述技术需求,从而实现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精准对接。”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蔡飞要求局领导各自带队,下基层摸排企业在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但摸排上来的需求更多的和建设、资金、用工等方面有关,真正与技术改进相关的需求反而少之又少。于是,蔡飞转变思路,从“产学研用”的角度出发,按照我市产业链,给每位副局长重新安排对接条线,并从科技工作的长远角度,先从自身队伍创新开始,让人人都成为科技工作专业人员,人人都能在相关领域提得出专业可行性意见,让他们带着科长和局里年轻的科员,在分管的产业链上开展“沉浸式”工作。“经过实践,这种分工方式的优越性显现出来,相关人员不仅对我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院校专家有了更多了解,更对相关政策吃得更透。随着接触产业链的时间越长,科技部门帮助企业对接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蔡飞说。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传递出的强烈信号。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引领产业强市,激发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蔡飞有自己的想法。“创新图强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创新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顺畅衔接,把创新驱动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引领产业强市的‘最大增量’。”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因素。蔡飞表示,我市正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明年达到国内一流,产业技术上升新台阶,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推动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创新型企业集群形成新质态;推动科技政策“硬环境”和创新服务“软环境”更具竞争力。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了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尤为关键。”蔡飞说,市科技局将加快建设全市统筹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金”和“多链条多院所多模式”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和人才双轮驱动,全链式布局创新体系,高品质营造创新生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