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人季华林: 匠心雕琢40载,朽木“新生”化神奇

核心提示: 一手托起木根,一手拿着刻刀,每一刀都格外精细。

6e70fb673d8667543f1dbe4871fcaa1f

图为季华林正在雕刻根雕作品。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一手托起木根,一手拿着刻刀,每一刀都格外精细。刻刀换了几茬,木根也渐渐不见了原形,成了栩栩如生的根雕新作。接着,匠人双手持电钻,一阵木屑飞舞,木根作品上侧坐于山羊上的持剑者多了几分仙风道骨。

在延陵镇利民村,根雕艺人季华林正在他的根雕工厂内对一件作品进行细节处理。几年前,这位从江西深山走出来的匠人将他的根雕工厂搬到这里,也将根雕技艺带到了这里。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在季华林的根雕工厂,各种根雕作品让人目不暇接,有花鸟,也有走兽;有“八仙过海”,也有“西天取经”。每一个树根不论大小几何,不论原形千奇百怪,经过一番雕琢,总让人啧啧称奇。在季华林看来,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开始与树根为伴了。”季华林说,“在我的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与根雕相关的工作,这门手艺养活了深山里的人们。”季华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父,自学和切磋成了他向前的路径,“根雕讲究精细度、思维空间和布局。看到一件原材料,确定制作成怎样的形态,拿上工具就能做了,各处细节都在心中。”经过四十年的沉淀,季华林早已从稚嫩的喜爱根雕的少年成了名副其实的根雕大师。

创作根雕作品,从选材到完成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一件根材没有固定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得到一个树根之后,匠人才开始仔细研究其形象,仔细观察揣摩之后,再动手制作。

工厂一角,季华林拿起一块根材仔细端详,“得将多余的部分先去掉,留下有用的部分后再开始雕刻。”为了充分展示原材料最美的一面,季华林常常在一块枯树根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遇到大一些的或者比较奇特的树根,则需要几天或者几十天揣摩构思,决不轻易动手,胸有成竹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在一双巧手的雕刻下,一个个树根变成了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根雕艺术品。雕刻完成,则需要对毛坯作品进行打蜡、上漆,保持树根表面光滑明亮,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完成一件根雕作品,短则十余天,长则几个月。

为了寻找充足的树根做原材料,季华林早年间练就了一双“硬腿”,不惜攀岩爬壁,跋山涉水,走遍山山梁梁,去寻找满意的根材。他曾带着干粮和工具几天几夜不回家,直到寻到满意的材料为止。“挑剔”的眼光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逐渐开创了自己的根雕风格,作品也越做越精美。

对于自己的根雕事业,季华林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想让根雕在丹阳绽放更多的光彩,“这些年,我有个心愿,想要开一间根雕展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根雕,喜欢根雕,学习根雕,将根雕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