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毛罕灵 通讯员 张艳)正值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又到了一年的蜱虫叮咬高峰期。每年3月到10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青青小草上潜伏的小虫正是传染病原体的“潘多拉魔盒”。
“我儿子幼儿园前两天组织了春游,我陪孩子一起去的,当时孩子就总和我说‘脚脖子’不舒服,我也没放心上,以为他是太热了。”市民蒋女士告诉记者,春游结束回去的路上,她挽起孩子的裤子发现,儿子右脚踝上侧有个小黑点,有头有脚,还在微微动弹。“我看到过相关的新闻,知道这个是蜱虫,以防万一,我们还是去医院处理的。”蒋女士急忙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完确定这个“小黑点”就是蜱虫,经处理已无大碍。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每到春季,蜱就进入活动高峰。“每年3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就会接收到类似患者。”市云阳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王丽清说。
据了解,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活动范围很小。蜱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被蜱虫叮咬后,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肿、出血及角质层变厚。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后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蜱虫这么凶猛,发现后到底要怎么办?拍死吗?“千万别拍,更不能硬拽!一般就算蜱虫自己掉落了,但它的嘴巴还会留在皮肤里。”王丽清表示,当发生蜱虫叮咬后,一般蜱虫的口部会嵌入皮肤,躯干部分留在皮肤外,这时切记不要用手指来捏住蜱虫。因为手指接触面大,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还可能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附近有正规的医院或者诊所应主动寻求医生帮忙,没有的话可以采取自救措施,用酒精、碘酒麻醉蜱虫,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位于头部),用镊子夹住蜱虫最靠近皮肤的位置(最大程度夹住头部),缓慢向上提拉。切记不能左右扭转蜱虫,最后及时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王丽清提醒广大市民,如在蜱叮咬后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