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这些习俗你可知?

核心提示: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

本报记者 贺丽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吴志阳介绍,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要稍晚一些。据古籍文献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吴志阳介绍,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时代和地方不同,从五六天到十几天不等。”

关于清明节习俗,吴志阳表示,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清明节以祭祀为主要内容,“唐代诗人杜牧所写《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是对清明节时人们日常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

吴志阳说,丹阳人过清明,主要内容与其他地方别无二致,只是在形式和做法上有所差异。“在丹阳范围内,同样是祭祖,不同地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吴志阳介绍道,在除西门以外的地方,人们多是在清明前夕或当天举家到亲人坟前或家族墓地现场祭拜,也就是丹阳人所说的“上坟”。而在西门,人们多是在清明前夕,由家中男丁到祖坟墓地为祖先添土换帽。“坟帽为圆台体,两个为一组,摆放时两小面对齐,并夹上带绿叶的杨柳新枝和纸钱。”吴志阳说,清明前夕傍晚,家中主妇会在自家房屋前后的外墙角和大路、小桥边烧些纸钱,保佑家中平安吉祥。而到清明当天中午,人们则在家中祭奠祖先、悼念亲人。

除了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吴志阳说,清明节也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日子,包含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此举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此外,吴志阳介绍,清明还有一项高雅习俗,那就是喝清明茶,“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讲的就是喝清明茶。清明时节生火品新茶,佐以麦芽糖、冷粥,别有风味。不过,这一习俗在丹阳不甚普遍,偶有高雅之人会邀上知音品茶叙旧聊天时风雅一番。”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