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讲座营销”何时休?

核心提示: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保健品种类繁多,而种种促销方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c30ee51c1bd3a124bffe1e4ebfc1345f

图为老人听完讲座后购买的某品牌羊奶粉。记者 王丹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王丹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保健品种类繁多,而种种促销方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商家把目标客户锁定为中老年群体,使出浑身解数让对方掏空腰包,有的甚至还造成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着人的五脏六腑,因此要适时选用不同的保健产品。我们销售的这种商品效果显著,有益身体健康……”近日,记者路过开发区新欣市场附近,听到一间门市房内有“讲课”的声音,不时还有众人的附和声和阵阵掌声传出。记者驻足观察了一会,发现“讲课”的内容乍一听上去很是高深,但没过多久,授课的内容就从养生知识变为售卖某种商品。商家一边宣传功效,一边统计想要购买的人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记者在与周边的商户交谈后得知,该商家销售的是一款羊奶粉,价格不便宜。“这里隔三差五就‘开讲座’,为了招揽顾客,商家还会发放鸡蛋等‘福利’商品,每次都能吸引几十名老年人光顾。”一位商户介绍道。

“讲座”结束后,从该门市房内陆续走出三十多名老人,个个满载而归。有的手里拎着两板鸡蛋,有的则捧着几盒羊奶粉。记者询问了几名老人商品的价格和购买途径,但大家似乎对此讳莫如深。“我们都是会员制的。”一名老人告诉记者,入会需交2000多元,交了钱就能分批次拿到奶粉。而当记者问及奶粉有什么功效时,大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称吃着好得很。

“先用‘小恩小惠’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再用所谓的养生课抓住他们想要健康的心理,而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各种效果不明的高价保健品。”采访中,路过的市民郑女士对商家的这种营销方式非常反感。“所谓的讲师一方面夸大老年人自身常见疾病的危害,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虚构保健品功效,宣称其具有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奇效。”郑女士说,她的家人曾被某商家忽悠,花费近万元购买了一款不知名的益生菌粉,“老人交了钱,商家还不是一次性给货,而是让老人喝完一些再去店里拿,说是可以寄存,但其实是避免老人一次将很多商品搬回家,进而引起子女的注意和警惕。”

市民曹先生也表示,此前,其母亲买了一款理疗床垫,商家称该商品能够包治百病,而同行的不少老人对此都信以为真。“床垫售价高达一万八千元,但其实我研究了一下,其功能仅仅是可以加热,以及带有滚轮按摩而已,不仅没有性价比可言,能治疗疾病的说法也毫无科学依据。”曹先生说,商家销售此类商品的方式都是“先听课后卖货”,而揽客方式也十分隐蔽,要么是熟人介绍,要么就是凭宣传卡片才能进店。“免费礼品、厂家直售、报告会……各种所谓的活动一波又一波,老年人毫无招架之力,迷迷糊糊就掉入了商家的套路中。”曹先生说道。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家里堆积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老人为此花费的金额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父母每天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去听课的路上,拦都拦不住,仿佛被‘洗脑’了一般。”市民关女士无奈地说,几次她都想劝母亲退掉这些保健品,结果老人很生气,为此,母女俩还一度陷入了“冷战”。“怕她受骗,可又劝不动,真是特别头疼。”关女士如是说。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记者了解到,一些商家在销售保健品的过程中,会利用亲情攻势打动老人,嘘寒问暖地提供贴心服务,使老人对商家产生依赖和信任,进而“慷慨解囊”。事后就算子女发现所买物品名不符实,但在老人的坚持甚至吵闹下往往也只能妥协。

对此,有专业人士提醒,老年人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在面对高价保健品时,老年人一定要擦亮双眼,谨慎掏钱。对于商家宣传的奇效要保持警惕,购买前可以多和子女商量,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建议。而子女也应帮助父母有效识骗、防骗,同时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时常普及健康的养生知识,使老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危害,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