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传承与坚守

六十年的传承与坚守

——“八姑娘民兵班”弘扬雷锋精神纪实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杨建军

今天下午,追光60年——丹阳市“八姑娘民兵班”典型培塑推进会即将召开。60年来,“八姑娘民兵班”班长换了一任又一任,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班风传了一代又一代,但她们始终以“学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创雷锋业绩”为座右铭,与时俱进开展学雷锋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们传承中华美德、传播先进文化、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八姑娘民兵班”先后被江苏省军区评为“拥军工作先进集体”“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示范点”“学雷锋先进集体”,被江苏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学雷锋模范民兵班”。

突破出新让“八姑娘民兵班”焕发更强活力

1963年3月,雷锋的名字被写进春天的中华大地。次年3月,“八姑娘民兵班”在绿草茵茵的蒋墅鹤溪河畔诞生,姜国英被任命为民兵班的第一任班长,她们以女民兵的身份,在新的岗位上传承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

“八姑娘民兵班”成立以来,班长先后换了16任,成员进出152人。2012年4月,随着全市民兵整组工作有序推进,该班以往“班长”的“兼职”模式被“专职”所取代。在部队服役5年刚刚退伍回来的潘丽琴,通过笔试、面试等流程选拔,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八姑娘民兵班”的第16任班长,也是第一任“专职班长”。一上任,这位“80后”的姑娘就细细琢磨起了“八姑娘”的未来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不断更迭的新情况、新要求,潘丽琴觉得有必要从队伍本身开始寻求突破出新。

“作为一个传承了60年的团体,我们需要新鲜血液的融入。年轻人不会有太大的家庭负累,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兵班的各项活动。而且,年轻人思维比较活跃,更容易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团体的发展创新。”谈及对“八姑娘民兵班”成员年轻化的坚持,潘丽琴如是说。除了年龄的限制,潘丽琴还对入队条件做了更为细致的考虑。她说,老师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八姑娘”精神传递给孩子们,并促其传承;护士方便日常上门为一些孤寡老人护理;农服中心、劳动所、组织科的姑娘们,更利于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服务众人。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卫生院护士、组织科干事……如今的“八姑娘民兵班”成员职业各异,但却是清一色的“90后”“00后”,且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党员比例达到75%以上。

10多年来,潘丽琴依靠规章制度使民兵班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本人也被破格提拔为能独当一面的镇人武部干事。2022年6月,我市军地联合举办了国防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八姑娘民兵班”积极组队参加,一举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2022年11月1日下午,“八姑娘”们带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驱车来到皇塘镇尧头灯村民小组退伍老兵陈瑜芳、赵息英家中,用当地方言为老人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以及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闻报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当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每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后,“八姑娘”们分头走村串户,宣传《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鼓励适龄青年踊跃应征。同时,“八姑娘”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兵”,她们不断强化战斗精神培育,积极开展战地救护、运送伤员等训练,掌握过硬的支前保障本领,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立足岗位练兵,把高科技知识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如今,该班成员人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起到了很好的生产、训练双赢作用。

用奉献和服务共铸“学雷峰”品牌

定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定期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定期到军烈属、缺劳户家中助耕帮工……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八姑娘民兵班”民兵为民服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她们用奉献和服务共铸“学雷峰”品牌。

1964年,69岁的孤寡老人张爱华中风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八姑娘”们得知情况后,把老人当作亲人,心甘情愿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她们白天为老人洗衣叠被、挑水洗菜、送汤喂药,晚上轮流与老人作伴,打扫卫生,精心服侍老人的生活起居。一开始,“八姑娘”们闻到臭味、看到衣被上的屎尿,恶心得直想吐,但她们没有嫌弃、没有叫苦,依旧抢着为老人洗衣被,一直到张爱华81岁离开人世,她们坚持了整整12年。此后,对孤寡老人慰问、照料以及关注特困家庭便成了“八姑娘”常规活动之一。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筹钱给孤寡老人看病抓药、买营养品,“八姑娘”们下河摸河蚌、捉鱼虾,也曾卖过自家的兔、羊、鸡蛋,甚至把自己的秀发都派上了用场。一次,一位被照料的老人突发高烧,急需注射青霉素,可一时凑不齐钱,大家急得团团转。班务会上,第二任班长杨春秀带头剪下自己心爱的两条长辫子,用8个人的16条辫子卖钱为老人买来了药。后来,“八姑娘民兵班”所在地办起了蒋墅敬老院,但她们为孤寡老人服务的传统没有丢,仍然坚持每星期上门服务,端茶倒水、洗衣洗被、理发剪指甲、打扫卫生,并定期用自己的奖金为敬老院老人们购买慰问品。60年来,“八姑娘”们用自己的青春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先后共照料赡养69名孤寡老人。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八姑娘”们还把爱心洒向了家境贫寒的失学儿童。塘西村孤儿马建荣,父亲病故,母亲出走不知去向,依靠80多岁的祖父母生活。到了入学年龄,马建荣家中凑不齐学费,没法上学。“八姑娘”知道后,马上凑齐300元,买了衣服、书包及全套学习用品送上门,带马建荣去学校报到。她们与学校商量减免了学杂费,陶丽华等还定期帮小建荣补习功课。孤儿蒋惠娜,原靠叔父负担上学。1996年,刚读完高一上学期的蒋惠娜,因其叔父经济捉襟见肘,失去了上学机会,只能与叔叔一起下地干起了农活。“八姑娘”得知情况后,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她们有的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有的拿出准备买嫁妆的钱,有的向父母借钱,凑足了蒋惠娜的书本费、学杂费。为保证蒋惠娜能读完高中,“八姑娘”从此节衣缩食,每月省下20元,加上厂里赞助的一部分,共同资助蒋惠娜学习和生活。在“八姑娘民兵班”的影响下,蒋墅镇信用社开始资助蒋惠娜,湖北省沙市天发工程公司职工徐天群也从自己每月仅有的414元工资中拿出80元,加入资助困难生的行列。1998年7月,蒋惠娜顺利考上淮海工学院英语系。60年来,“八姑娘民兵班”一共资助了66名孤儿上学。近年来,“八姑娘民兵班”还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真情护花朵”助学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与当地16名留守儿童结成助学对子。

星火传递汇聚爱心引领向善力量

近年来,“八姑娘民兵班”紧跟时代节拍,勇当“经济建设排头兵”、勇做“应急维稳生力军”、勇为“文明创建践行者”,拓展活动领域、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赋予学习雷锋活动新的内涵和实质。在“八姑娘民兵班”精神引领下,我市涌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八姑娘”学雷锋先进集体。

2012年12月,丹阳市“八姑娘”公益律师团成立。“全国三八红旗手”、女律师金文带领一支维权“娘子军”,扛起法律旗帜冲在维权的第一线,弘扬“八姑娘”的大爱精神。多年来,该公益律师团通过代理诉讼,成功帮助200多名妇女儿童维权,举办300多场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超万余次。“八姑娘”公益律师团还走进高校,设立“大学生维权之声”项目,举办劳动法普法讲座;和女中学生牵手,告诉小朋友如何“预防性侵,守护成长”;深入社区,宣讲“打击非法集资,优化金融生态”;走进企事业单位讲解民法典;开设微信公众号,设置普法专栏,为求助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高新区一位年过60岁的老人,无子、无经济收入来源,房产系再婚配偶婚前财产,配偶去世后老人的生活面临诸多困难。为给老人安享晚年尽一份绵薄之力,金文主动为其免费提供法律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了解情况、调取资料,最终为老人争取到相应份额的遗产继承权,让老人晚年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2013年3月,市融媒体中心“八姑娘”帮你忙记者团成立,8名女记者用话筒和笔解百姓之所急。自创办以来,已帮扶困难群众3000多名,通过栏目报道慈善捐助款已达1200多万元,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帮忙记者多方发力,开展助农直播带货50余场,帮助农户销售各类农产品共计100万余元。

2021年3月,沪宁高速窦庄服务区“八姑娘”畅行高速服务团成立,有效地将“八姑娘”精神与高速公路服务进行融合,形成内外融合的矩阵“服务圈”,不断放大“好人效应”,激发“好人力量”,其相关服务事迹先后被江苏卫视、新华网、中国江苏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2021年11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八姑娘”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立,由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家属组成的服务队,成为“八姑娘民兵班”的延续。她们结合“八姑娘民兵”点燃的雷锋火炬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调动退役军人及家属参与社会事务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理论宣讲、国防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医疗卫生、矛盾调处、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文明创建、困难帮扶援助等公益慈善领域志愿服务工作。

……

60年来,“八姑娘”在曲阿大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学雷锋成为丹阳人的自觉行动,而“八姑娘”精神也如一粒种子,撒播在丹阳这座城市的泥土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折射出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