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学校,她们既是老师又是“妈”

核心提示: 在前艾中心小学,徐春梅和几位女同学正在操场上做游戏。这一刻,她不仅是学校老师,更是“风铃草志愿服务队”的一名成员。

00d0b74cbbfda97aead6dabedce8357b

图为“风铃草志愿服务队”的女老师与同学们课间帮助特殊同学。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学校的女老师们都会一起去看看福利院的孩子们。”在前艾中心小学,徐春梅和几位女同学正在操场上做游戏。这一刻,她不仅是学校老师,更是“风铃草志愿服务队”的一名成员。徐春梅仔细留意每一位同学的状态,看到有同学闷闷不乐,她赶忙上前沟通谈心。很快,人群中满是欢声笑语。

“我们这支志愿服务队主要是帮扶学校里那些有困难的孩子。”徐春梅是“风铃草志愿服务队”最初的成员之一,她介绍说,2011年前后,该校一名老师提议,由老师们组成志愿服务队,去帮扶一名同学。“那名同学身有残疾,在学校里有很多不便,我们几位老师便相约一起去帮助他,不只是小学,就算这名同学上了初中、高中、大学,我们都一直尽力去帮扶他。”徐春梅说,这就是“风铃草志愿服务队”成立时的初衷。

“当时,我们并没有去给团队起名,只是约着一起去为那名同学尽一份力。”徐春梅说,后来,有老师觉得这个组织该有一个名字,并且觉得“风铃草”这个名字很好,“小小的风铃草,就像小小的孩子们,而我们要像春风一样去吹拂这些风铃草,让孩子们健康开心地成长。”

徐春梅说,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一共有8名教授不同学科的女老师参加,“这些年,支援服务队中有些女老师调走了,也有新来的女老师加入进来。如今,全校所有的女老师都是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了。”

成员在变化,志愿服务队的目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那名身有残疾的同学早已毕业,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而我们志愿服务队帮扶的对象也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徐春梅说,“在学校学生中,最需要我们帮扶的就是一些身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年,徐春梅等女老师对学校每一位残疾同学关怀备至,谁负责接入学校,谁负责陪餐,谁负责帮助上下楼以及身体锻炼,谁负责放学事宜,全都做到一对一,责任到人。

上午最后一节课之前的课间休息时间,徐春梅来到五年级,用轮椅推出了一名同学,教室外的走廊上,其他孩子蹦蹦跳跳,跑来追去,徐春梅缓缓地推着轮椅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和轮椅上的同学谈心。“徐老师每天都会来陪我,她就像我的妈妈。”这位同学有些害羞地笑着说。

“除了帮扶身有残疾的同学,我们还会定期给各年级的女生上生理健康知识小课。”徐春梅说,“我们这里是乡村,学校的孩子里,有一些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们的父母去了外地工作,还有一些是外来务工子女,在生理健康方面,这些女生需要我们成年女性去教育。”

在不定期的家访中,志愿服务队的女老师们又发现了一些困难家庭孩子生活方面的问题。“一次,我去一位女同学家走访,看到她房间的床上脏衣服堆成了一座小山。女生说,她不会洗衣服,家里人也忙,她每天就穿不同的脏衣服。”徐春梅将这件事告诉了其他女老师,大家纷纷回家收拾孩子的旧衣服,洗干净之后送到了女生家中。久而久之,这成了志愿服务队的一项“传统”。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帮扶学生这件事我们一直在做,也会一直做下去。”徐春梅说,“我们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我们只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