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昨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陈珊珊 通讯员 孙钧慧 朱栋栋 白世国

昨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市科技界、实业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丹阳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从总书记的讲话里,我听到了殷切的嘱托、温暖的鼓励、清晰的指引,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代表,我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

近年来,市场对高端特钢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铸造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新一代粉末冶金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2018年,天工自主研发兴建国内第一条粉末冶金工模具钢工业化生产线,并用三年多时间成功破解粉末冶金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将高端粉末材料进口价格下降了40%。如今,天工已实现以高端粉末材料为母材的高性能工业切削工具生产链,成为世界唯一全粉末系列产品专业制造商。去年,天工建成7000快锻项目,强势进军一吨大型压铸领域。今年,天工在新项目和科研攻关研发投入将超过9亿元,在进一步攻克粉末冶金更多技术难题、在更多“大国重器”领域用上国产的粉末冶金技术的同时,正在攻关工信部发布的2024《重点应用首批次新材料指导目录》299项中的4项重点科研课题,并将完成现代化的钛合金连轧生产线建设,加大3D打印钛合金粉材料研发,力争填补国家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恒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陈妹妹表示,这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很好的指引意义。

过去一年里,恒宝股份秉承“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经营理念,积极规划布局数字经济方向,深入推进金融科技领域的智能硬件+平台软件服务双轮驱动,助力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杭州亚运会数字人民币钱包等项目成功实施,实现了数字人民币钱包首次在开放性办赛条件下的规模化发行。“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向数字经济方向转型,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向‘百年企业’目标奋进。”面对新质生产力迸发产业新动能,陈妹妹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企业坚定了发展信心,也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创新自信,找准方向,扭住不放,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创造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对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有体会,于他而言,科技创新、生产研发这条“艰难但幸福”的路,他走了近20年。

自然状态下大脑活动的高分辨成像一直是世界难题,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这种被誉为“戴在头上的功能核磁”装备,以前主要由国外垄断,单价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为破解这一难题,汪待发带领研发团队,历经数百次的试验、挫折和迭代验证,实现了全脑成像的重大突破,研发出全球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超100通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以及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建立了疾病智能诊疗模型。如今,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及相关模型已在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清华大学等800余家单位示范应用。

“技术创新和研究都是以十年为一个尺度。作为科学家,做研究要能沉得下心;作为企业家,要能看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前景。面对脑健康领域这片万亿级的蓝海产业,我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汪待发自信地说。

沃得农机的大马力电驱动无级变速混动拖拉机、工大金凯的高端镜片超精密加工专用机床被认定为2023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明月镜片成功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鱼跃新型医疗器械一体化健康管理平台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均为镇江唯一;丹北镇车用智能照明及装饰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紧紧围绕省、市相关“智改数转”工作部署,加快推动“智改数转”工作走深走实,我市制订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年完成“智改数转”项目404个,技改投资增速近70%,列全省第一,成绩显著。

“为进一步推进产业质效提升,我市将做好海昌眼镜、恒神股份、鱼跃医疗等承担的国家及省级项目验收,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联动,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创新、创业、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市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多年来,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市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我市将力争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380家,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方面,我市还将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快建立全市统筹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金”和“多链条多院所多模式”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创投+孵化”“1+N+X”等公共研发平台运营新模式,提升现有创新平台服务产业和造血生存能力。

“创新图强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科技局局长蔡飞对丹阳科技创新工作满怀信心。他表示,科技部门将进一步浓厚创新氛围,全力攀登创新高峰,让创新“因子”跃动“智造名城”,让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