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名中的传承

核心提示: 古城丹阳,文教昌明,丹中校园,桃李芬芳。

■朱志宝

古城丹阳,文教昌明,丹中校园,桃李芬芳。

如今,当你走进丹中校园,你会对这里美丽如画的环境感叹不已,从充满人文历史气息的南苑到古木参天的笔架山风景区,从碧波荡漾的砚池到浸满历史痕迹的来秀桥,从宽广的大操场到雄伟的体育馆,一排排恢宏的现代化教学楼与古色古香的传统景点交相辉映,文化长廊、名人名像和名人警句构成了一道道人文风景线,现代美丽的校园环境堪称苏南一绝,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教学大楼的楼名令人凝望沉思,引起了人们对丹阳千年文庙文脉一缕赓续的历史记忆。

濂溪楼、文昌楼、来秀楼、大成楼这些从历史长河里走来的楼名流淌着人文血脉,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倾注着丹阳发展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情感,它是一把还原历史的钥匙,传递着历史信息,唤醒了人们对悠远的文化记忆,是对历史的缅怀和人文的铭记,是对丹阳历史文化深情的呼唤。

一进入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现代时尚的濂溪楼,楼名来源于660多年前设在此处的丹阳最早的濂溪书院。

明洪武十八年(1358年)丹阳县丞顾信,为纪念周敦颐裔孙周寿山,在丹阳城西原泮宫的东侧,创建了濂溪书院。明成化年间,县令蔡实将书院迁往邻近的文昌阁东,濂溪书院的创建,促进了丹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时众多的文人学子汇集其中,书院的名声日渐闻名遐迩。

书院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代,宋代列为教育机构。现在学校重新命楼名为濂溪楼就是留存文化地名的地域文化,守住文化的根,给丹阳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一个文化存在和寄托。

濂溪楼后方就是雄伟大气的文昌楼,该楼名主要来源于历史上建于此地的文昌阁。

1999年省丹中进行校园改造时在此地地下发现了一块两米多高的“重建文昌阁记”石碑,碑文上记载了丹阳重建文昌阁的过程。

明代前后,文庙内增建文昌阁,以圣贤之德,为学生之楷模,期望文运昌盛。在古代的升平世甚至太平世,“文”的地位一直都高于“武”。文昌本是天上星宫之名,简称文星,又称“文曲星”,星宿中主文运者,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列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读书人都要奉祀文昌帝君,丹阳的先人们顺应世风,在这里建起了文昌阁。学校为了留下历史的厚重和温度,焕发文化传承之光,将该大楼命名为文昌楼。

面对笔架山风景区的一幢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大楼名为来秀楼,该楼名来自来秀楼前砚池上的来秀桥,串联起了来秀桥的历史遗存,强化了人们对古桥的记忆。

据《丹阳古今》载,孔庙泮池上有两座石桥,名为环青桥和锁翠桥,人们统称为来秀桥。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26年),文林部、贵州道监察御史韩阳在《来秀桥记》载,学池有二,在礼殿(大成殿)正南为“泮池”,在讲堂东南称“采芹”,学校秀士之来游,来歌者日增,湖山秀气之来钟,来翠者日盛,殆见:人物毓湖山之秀而英杰,湖山因人物之盛光辉。

590多年来,多少学子从来秀桥上走过,走向诗和远方,今日从来秀楼里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位于大成殿前与来秀楼长廊相连的是大成楼,得名主要源自楼后的大成殿。

省丹中的原址是孔庙,孔庙的主建筑是大成殿,明洪武时建大成殿,宋元祐六年(1091年)诏“辟雍(大学)文宣王殿”。文宣王,在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封。宋、元时期,尊孔又加“玄圣”“至圣”及“大成至圣”,大成殿,就是朝廷敕封而名,是祭祀孔子的殿堂。

大成楼的楼名反映了一个地域文化的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记载了这里的发展历程。

高天行云,涌动着百年名校的人文情怀,沃土芳香,见证着大成教育的历史积淀,这一个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楼名,正承一脉之清源,纳百家以更张,绽教育现代化之华章,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