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商从农,她创办了我市首个家庭农场

核心提示: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五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我市姜爱芬家庭农场入选,成为我市目前唯一入选的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邹亚俊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五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我市姜爱芬家庭农场入选,成为我市目前唯一入选的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近日,记者来到吕城镇河南村时,姜爱芬正在小麦田里疏通沟系。“这些小麦是早播品种,长势不错,只是需要把田间沟系理清。”姜爱芬告诉记者,农场800亩小麦即将进入拔节孕穗期,不时要到田里转转。

今年60岁的姜爱芬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村人,曾从事羊毛衫加工生意多年。“对农业我还是很有情怀的。”谈起自己弃商从农,姜爱芬说,因为父辈都是农民,她从小就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时看到村里不少土地出现搁荒,没有人种植,我觉得很可惜,就有了想承包土地搞种植的想法。”姜爱芬说,2013年初,得知国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她便下定决心,转型投资粮食种植。当年4月19日,姜爱芬向当时的吕城工商分局提交了申请,当天就领到了“姜爱芬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我市注册登记的第一个家庭农场。

依托于家庭农场,姜爱芬的种粮之路蒸蒸日上,农场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百来亩逐渐扩大到现在的近千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姜爱芬决心用工业化理念开展粮食规模化经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兴建了粮食烘干房,购置了粮食烘干设备,实现了粮食种植、耕作、收割、烘干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不仅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还促进稻麦连年增产增收,去年水稻烘干后亩产达1100斤左右,种植年利润达50多万元。

随着农业种植成本的不断攀升,单纯种植粮食效益逐渐下降。姜爱芬也开始转型,在种粮基础上,自己加工大米,然后推向市场。2014年12月,姜爱芬以自己姓名和肖像申请注册了“姜爱芬”商标,用于农场稻米等销售,成为镇江地区首个以申请人姓名和肖像为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主。2015年春节前,姜爱芬在吕城镇开办了全市种植业家庭农场中的首个直营店——姜爱芬无公害优质大米直营店,专门销售农场特色稻米。直营店开办9年来,姜爱芬家庭农场经销的大米不仅进入华南、全家福、城南等各大农贸市场,还在常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积累了不少客户,不少小吃店和企业食堂也与她合作,目前直营店各类大米每月销量稳定在30000斤左右。这一销售模式不仅提高了稻谷的附加值,延长了稻米产业链,还能通过销售情况来决定播种的品种、种植的面积等。同时,姜爱芬还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

“躬耕田野,让我圆了现代农业梦;规模经营,使种地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姜爱芬说,她想借着农旅融合发展的“东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在种植和经营上继续做优文章,做稳做大销售市场,让更多市民吃上好吃又放心的“姜爱芬”牌优质大米。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