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豆腐里“藏”着新年“头福”

核心提示: 因为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所以“豆腐”有着“头富、都富、兜福”的美好寓意,做豆腐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新年有“福”的期盼。每当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做豆腐,这也是春节期间必备的“年货”之一。

图为胡学忠和妻子正在制作豆腐。记者 桂祉越 吴琪 摄

本报记者 桂祉越 吴琪

因为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所以“豆腐”有着“头富、都富、兜福”的美好寓意,做豆腐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新年有“福”的期盼。每当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做豆腐,这也是春节期间必备的“年货”之一。

选料、浸豆、沸煮、点浆、凝固……近日,在云阳街道双合村胡学忠的豆腐坊内,豆香四溢,清香滑嫩的豆腐一“出炉”,便是浓浓的年味。胡学忠告诉记者,磨豆腐这一老手艺他和妻子已坚守了30年。

1994年,胡学忠和妻子在亲戚那里学会了磨豆腐的手艺。刚开始自己磨、自己卖,就这样坚持了七八年。随着孙辈的诞生,此后,夫妻俩就只在过年期间帮周边村民磨豆腐。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每年到了冬至前后,胡学忠夫妻俩就忙起来了,每天凌晨三点开始架柴生火,一直在作坊里忙到夜里十一点半才能休息。“一天能做三百斤不到的豆子,挣个七八百元,就是太辛苦了。”胡学忠说。

磨豆腐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要先将黄豆泡一晚,待豆子变得松软肥硕,放入磨豆机,豆汁和豆渣分别置入大木桶,反复两次。胡学忠将90厘米口径的大铁锅刷干净,淋上一圈菜籽油,倒入豆汁,用柴火不断加热。铁锅里的生豆汁,就在加热过程中慢慢沸腾。这时,翻滚的豆汁香气四溢,从厨房飘到堂屋,整个屋子弥漫着芳香沁鼻的气息,那气息绕梁后跑到户外,和灶膛里燃烧着的木香融合在一起。顿时,整个村庄都被香气包裹。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待豆浆欲开未开之际,胡学忠用大瓢舀起妻子事先准备好的卤水,小心翼翼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将其缓缓注入铁锅,一遍又一遍。点浆看似简单,实则最能考验制作师傅的手艺,资历深与否全由点浆来证明。

一会儿工夫,豆浆就开始起变化,慢慢凝结成絮状、块状物。随着点浆的继续,锅里的豆浆凝固物越来越多,越凝越大,像一朵朵洁白的云,这就是豆腐花了,也叫豆腐脑。豆腐花加点酱料、葱花、榨菜等,就是一道传统的美味。

待出现豆腐花的时候,那就离豆腐成型不远了。接着,胡学忠拿出一木盒子,垫上纱布,把豆腐花盛到盒子里面,用纱布包起来,上面放块木板。做豆腐的最后一道工序上演了。胡学忠介绍,做嫩豆腐,就在木板上面压块轻一点的石头,做老豆腐就放块重一点的石头,嫩老拿捏全由自己掌握。20分钟左右,豆腐就做成了。

胡学忠说,做豆腐的过程中有两个步骤需要格外注意。首先就是烧豆汁的火。火太旺,豆汁会苦;火太弱,豆腐就会夹浆,火候全靠经验把控。其次,用盐卤点豆腐的时候,卤水和石膏的比例要把握好。

买豆腐,兜福气,吃一口,更幸福。豆腐寓意着“兜福”,过年的时候,豆腐和鱼肉等一起摆碗,象征着年年有余,一家人都有福。胡学忠磨的豆腐,鲜嫩味香,没有添加剂,所以深受周边村民的青睐。“我每年都来他家加工豆腐,今年加工了13斤,他家的豆腐很香。”村民邹锁庚说道,每年过年的时候他都要来磨十几斤豆腐,图个好寓意,沾沾福气。

小小的作坊里,围满了等待的村民,胡学忠根据豆桶里的标签,对准斤两,找对主家,依次操作。村民们自带泡好的豆子和柴火,有序排队,好不热闹。

手工做豆腐虽然繁琐,但胡学忠乐此不疲,每年年前他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顾客,他们脸上的笑容也给豆腐坊的“年味”里添了一股“幸福味”。“磨豆腐就是要过年了,这就是过年的味道。”胡学忠也许下了新年愿望:希望豆腐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年前磨豆腐,来年更幸福,这是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地道的年味。现如今,人们已经不用亲力推磨磨豆腐,但家家户户的年味正以其他方式被“磨”了出来……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