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拜年习俗

■王霞云

拜年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的相互拜访,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早年间,春节拜年之礼有“拜年”与“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首之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新年之禧。

有着六千多年人文历史的丹阳,是齐梁故里、季礼封地,是礼仪之邦、诚信之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丹阳人不仅很好地赓续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逐渐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各种礼仪习俗。丹阳人十分看重拜年,礼俗中规中矩,体现了丹阳人的真诚朴实、勤劳友善、知书达理的高贵品质。家中晚辈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说法。有的亲友平时不怎么往来,但春节到了,一定要相互拜年。即使本人不能前往,也要派儿孙作代表。

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新围巾,打扮得整整齐齐,家中小辈首先恭敬地向祖父母、父母亲请安祝福,长辈也随即将早就准备的压岁钱赠给小辈并送上吉语。早饭后相互在本村范围内开展拜年活动,先左邻右舍、堂房兄弟,然后按辈分长幼逐户进行,分别施以拱手或作揖之礼,并口颂:“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添子添孙”……或根据不同对象送上相应祝词:“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节节高升”……对上门拜年的人,主人要以烟茶、红枣、鸡蛋、花生、糖果等招待。

丹阳东乡有句俗语:“春节拜年不要慌,拜年拜到大麦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月初一这一天,生产大队还会以行政村为单位,由干部带队,集合工、青、妇代表人物,敲锣打鼓到军烈属门上拜年,赠送慰问品。改革开放后,电话、手机普及,开始用电话、视频拜年。本世纪初,不少地方出现舞狮、舞龙灯拜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图腾,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鼓乐齐奏,爆竹炸响,热闹非凡,场面壮观,为节日增添不少热烈而欢快的喜庆气氛。

正月初二,干儿女向干爹妈拜年,手艺人向工匠师傅拜年。初三,外甥拜娘舅。初四,女婿拜丈人丈母。其余亲戚按层次应邀或预约欢聚祝贺。拜年一直会延续到正月十五或更迟一些。

丹阳地方有“十里不同俗”的说法,而拜年习俗却十里八乡大致相同。唯有南门外麦溪张家做法独特:大年初一闭门不出,鞭炮不放,一家人在一起迎春接福,憧憬着幸福的明天。初二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村头巷尾锣鼓喧天,才开始出门村内拜年。

拜年这种民间的朴素行为,所表达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这种礼乐情怀是虚拟空间的云端祝福无法比拟的,人情美意需要通过隆重的仪式来实现。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