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正平雕刻的作品“龙的传人”。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在原外贸宿舍楼的工作室内,木屑飘溅,年逾七旬的朱正平眼神专注,手中的刻刀在木料上熟练游走,一翻一转,随着最后一刀的完成,一座经过半载刀刻斧凿的龙盘柱木雕作品惊艳亮相,朱正平给它取名为“龙的传人”。
这是一座由圆木块雕琢而成的木雕作品,匠人以圆雕的手法,赋予柱上巨龙以更为鲜活的艺术形象。木雕高约90厘米,底座圆盘直径约20厘米。巨龙盘柱,头在下,尾在上,巨龙回首向上望,望的是坐于圆柱顶端嬉闹的孩童。在龙年到来之际,朱正平以这样一件木雕作品庆祝新年。“前后大概花了半年时间,从结构到细节,我都努力做到最好。”朱正平说,“原本只想雕龙盘柱,但最后还是改变了想法,在圆柱顶端雕了一个孩童,寓意‘龙的传人’。”这四个字被朱正平刻在了木雕底部。
“千锤百炼成雕饰,木纹流畅似流水。”木雕艺术,在我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在保留木质肌理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手法一笔一刀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木雕艺术创作中,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是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朱正平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数十年来,他用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将一块块树根、木头,雕刻成活灵活现的人物、器物等,或典雅时尚,或返璞归真,创造出自己的“木雕王国”,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当代优秀雕刻名家”。匠人借木穿梭于时空之间,一刀一刻皆为匠心。
朱正平出生于木匠世家,从小对雕刻耳濡目染。“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擅长木匠活,小时候,爷爷就教了我一些。”不过,真正让朱正平燃起木雕兴趣的却并非家族传承,而是邻居的熏陶。“说来也巧,我的邻居就是吕凤子先生的长子吕去疾一家。他们家有好多雕刻作品,让我大开眼界,那时候我大概十多岁,经常去他们家欣赏作品,也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正平曾一度打算以木雕为生,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市场,高中毕业的朱正平选择去原丹阳手表厂工作,将木雕当做业余爱好。1992年,手表厂倒闭,因他有雕刻这一门手艺,便去了浙江等地的木雕厂打工。2005年,朱正平回到丹阳,将木雕置于生活的中心,“开始是专门给一些企业做摆件和人物造型,看到木雕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我便开始自己开店创作作品,这一做就一直做到现在。”
朱正平说,这些年来,他并没有创作生肖题材作品的习惯,龙算是特例。“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象征着风调雨顺和幸福吉祥。不仅如此,我本人也属龙,龙对我来说更是意义不凡。”为此,半年前,朱正平便早早地为创作“龙元素”木雕作品做足了准备,“在龙年到来之际,我完成了这件以‘龙’为主题的木雕作品,希望借此给大家带来祥瑞和吉兆,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每一件木雕作品,木雕的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木雕艺人智慧的光芒,他们用精湛的手艺将木头温和、美丽、淳朴的气质尽量地保存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也让艺术的枝桠从原本逝去的木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时光荏苒,时代变迁。传统木雕一刻一划,一雕一琢。守望的是传统,传承的是匠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