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赵巷村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
320亩“稻鸭共作”稻田丰收在望
本报讯(记者 邹亚俊)近年来,延陵镇赵巷村充分挖掘稻田种养潜力,采用“稻鸭共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一田双收”的新“稻”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走进延陵镇赵巷村稻鸭共作合作社水稻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焕发着勃勃生机。基地一处,社员们正将一只只稻田鸭装进笼中,忙得不亦乐乎。“鸭子是水稻栽插结束后放进田里的,现在已经可以抓上来销售了。”赵巷村稻鸭共作合作社负责人鲁和荣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共投放了3000只鸭子,经过三个月的生长已经长大,而且水稻已经进入灌浆期,需要把鸭子“请上岸”,不然会吃稻穗,影响产量。
据了解,赵巷村稻鸭共作合作社从事“稻鸭共作”已经有11年。“看看这鸭子,肉质肯定没的说。”说话间,鲁和荣抓起一只鸭子,细数起稻田鸭的优势:鸭子属于杂食性动物,会在稻田里找杂草和害虫吃,每天吃的喝的都是天然食物,而且每天在田里自由奔跑,个个身强体壮,瘦肉率极高,特别受消费者欢迎。今年,这些鸭子已经被上海、南京等地一些客商预订,平均销售价格在40元~50元一只。
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每年光鸭子的收入就达十多万元,而更让鲁和荣看重的还是“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有效刺激稻秧生长,鸭子的粪便还可作为有机肥料,既省钱又省力。“这些稻田鸭除草是多方位的,不仅吃掉小草,还能钻入泥里吃掉萌芽的草籽。”鲁和荣介绍,合作社已经有十多年没有使用化学除草。此外,鸭子每天不间歇地在稻田里来回踩踏、代谢,是松土肥田的一把好手。一只鸭子在稻田三个月的生活时间,大约能产生七八公斤的粪肥,群鸭在稻田里日夜不停地搅动,对稻田水的含氧量也有改善。
以田养鸭,以鸭促稻,“稻鸭共作”不仅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最近几年,合作社的大米卖到了十元一斤。”鲁和荣介绍,今年320亩的“稻鸭共作”稻田预计能给合作社带来一百六七十万元的收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