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丹阳市行宫中学门前

核心提示: 今年,根据教育局部署,原丹阳市行宫中学将撤并到麦溪为九年制学校,行宫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停办了。我特地赶往母校,站在行宫中学门前,抚摸着学校大门,往事历历,记忆犹新。

■杭东良

今年,根据教育局部署,原丹阳市行宫中学将撤并到麦溪为九年制学校,行宫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停办了。我特地赶往母校,站在行宫中学门前,抚摸着学校大门,往事历历,记忆犹新。

丹阳市行宫中学位于丹阳市西南的延陵镇行宫村永昌街上,是茅山老区办学较早的一所学校。她创建于1960年,迄今已有63年历史。63年沧桑,63年发展,励精图治,日臻成熟。

校园面貌幽雅美丽——学校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0%。徜徉校园,文化气息扑面,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假山池沼葡萄架,石凳雕塑蘑菇亭——美丽如画,赏心悦目,是“镇江市园林式学校”。现有理化生实验仪器室和实验室各一个,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足球场,塑胶跑道,样样配备。

可是由于学生来源不足,只能停办了。

说起行宫中学,首先还得讲第一任校长夏宝芳,当时学校受各种条件所限,只盖了排平房,先招两个初一并行班,教师宿舍、办公室、师生食堂因陋就简,夏宝芳被任命为学校领导后,甚感重任在肩,他联系干部群众,筹集资金,买下旧房,利用旧砖旧瓦盖好了食堂和师生宿舍,解决了学校师生吃饭住宿的困难。

行宫中学是行宫唯一初中。当地百姓对学校寄予厚望,夏校长和老师们不负众望,认真教学,全面关爱学生,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经常对学生的思想品行褒奖惩劣,以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关爱备至。我就曾受过夏校长的无私帮助,一次查宿舍,他发现我只有一床薄棉絮被,便亲自做工作让学生跟我同睡。初中毕业,我曾失学在家,是他送来特别入学通知让我上了高中。我有一位同学,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常要操劳家务。一年暑假之后,同学迟迟未能按时到校,夏校长亲自让我陪他家访,终于我的这位同学又复学了。在他的带动下,老师关爱学生在行中蔚然成风,事例不胜枚举。师生情谊日益加深。良好的校风学风也长盛不衰。

夏校长以身作则,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模范执行。工作上夙兴夜寐,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他担任的政治课,认真钻研,精心教学,没有丝毫的松懈。授课联系实际,举例论理,切题生动,不生搬硬套,我们都喜欢听他的政治课。

1970年,行宫初中升为行宫高级中学,夏宝芳校长更忙了,他上求访有关领导,下联系村干部,筹集资金,征用土地,还模范带头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拿锄头钉耙翻,用挑箕挑……搬走了东南面几处小丘,填平了几处洼地。这样,东面为操场,南面为教室和教师宿舍,西面增加了学生宿舍和厨房,还种植菜地,总算办起了行宫高级中学。虽然还没有高考,但学校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个学生都学到了一定的实践知识。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已摆上了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而且刻不容缓。夏校长英雄不减当年勇,意气风发地领导大家,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老师们尽责尽力,使出浑身解数,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全校上下掀起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参加高考的第一年,部分高中生考上了大学,特别是初中生考取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在全县名列前茅,初战告捷,鼓舞了全校师生的斗志,群情振奋。在大家的努力下,行中的教学升学率一时声名鹊起,邻县的不少学生都前来报考行中。南京一些高校教授的子女也慕名转学前来。外省市也有人把子女送到行中读书。面临这一发展的大好局面,夏校长带领大家盖教学楼、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建设,迎接新的发展高潮。

在大家的努力下,行中为当地农家子弟走出落后的行宫农村,走向社会,成为栋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行宫人才辈出,与行宫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感谢行宫中学,感谢夏宝芳校长和所有老师,感谢你们根植于茅山老区的行宫中学,为行宫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才。从行中毕业出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他们有的还走出国门,大展宏图,“桃李满天下”之美誉,对行宫中学来说是当之无愧。

今天,行宫中学虽然停办了,但校址还在,行宫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她是行宫人民农家子弟成长的摇篮,像一块丰碑,永远铭刻在行宫人民心中。夏宝芳校长虽然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行宫人民永远怀念他。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