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送到田地间 课堂建到家门口

核心提示: 3月15日下午,在陵口镇新陵村青禾家庭农场,100余名种植大户围绕在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旁,仔细聆听农技人员讲解,亲手尝试调整铧犁的入土角、犁架水平、耕深耕幅,在学习交流的热闹氛围中提升了对犁耕深翻还田作业技术的理解。

技术送到田地间 课堂建到家门口

我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特色鲜明

图为参训学员在观摩犁耕深翻还田设备。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讯(记者 姚磊 通讯员 黄婉熙 陈煊) “进行犁耕深翻还田作业,能将稻秸秆全部翻入泥土下面,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是节省了种子,提高了土壤养分和透气性,促进了小麦高产稳产。”3月15日下午,在陵口镇新陵村青禾家庭农场,100余名种植大户围绕在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旁,仔细聆听农技人员讲解,亲手尝试调整铧犁的入土角、犁架水平、耕深耕幅,在学习交流的热闹氛围中提升了对犁耕深翻还田作业技术的理解。

这是发生在我市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一期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上的一幕,培训现场观摩教学环节,不仅让在场学员见识了最新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设备,增长了才干,还促使他们将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1+1>2”的效果。

“虽然我的祖辈都是农业工作者,但具体到农业的实务,我却是一个农业‘小白’。这样接地气的培训课程,无疑让我种田更有信心了。”在培训现场,28岁的“农三代”汤磊颇有感触地说道。

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负责人张敏华告诉记者,“田间式”课堂是我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创新举措之一。为了把农民培训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近年来,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在培训的举办方式、课程选择和评先评优上都下足了功夫,形成了鲜明特色。

“地点方面,我们选择在农业产业富集、农户密集、交通便利区域开班,该举措有利于凝聚小农户,形成较强示范带动效果。时间方面,我们合理调整开班频次,在作物生长期穿插开班,方便农户将生产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张敏华介绍说,为了使培训课程更加贴近农民需求,我市还积极开展满意度调查、跟踪指导服务等工作,精准把握各产业种植户、养殖户需求,为其提供涵盖稻麦种植、设施蔬菜、水产养殖、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51岁的袁生军是陵口镇居庄村种粮大户,今年一共种植了800亩小麦。在前些日子,他已经利用手头的植保机将小麦拔节肥全部撒下,在破口期到来之前获得了久违的休息时光。3月12日,得知今年第一期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就开在“家门口”后,袁生军于第一时间报了名,并于2天后走进课堂成功“充电”。

袁生军告诉记者,每次参加培训,他都受益匪浅,“我的田间管理水平能不断提高,就得益于农技人员和专家的指导。”此次培训班上所讲授的稻麦新品种及关键技术和水稻优质高效清洁化生产技术,都是他迫切需要汲取的知识养分,相信通过课堂“深造”,将进一步提高他的科学种粮水平。

“我们每年都会开展优秀学员评先评优活动,向优秀学员发放一定奖励资金,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激发参训学员热情。”张敏华说,该操作方式既可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增强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能提高农民参与度,对农民培育惠民政策的推进有积极作用。此外,我市还依托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与丹阳农担公司共同助力、合作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打造了“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金融创新服务。

张敏华表示,接下来,我市将以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为抓手,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农业,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