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更替温差大,谨防心脑血管意外

核心提示: 春季气温多变,丹阳气温也像过山车,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市中医院脑外科专家提醒:冬春更替温差大,谨防心脑血管意外。

春季气温多变,丹阳气温也像过山车,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市中医院脑外科专家提醒

冬春更替温差大,谨防心脑血管意外

心脑血管疾病:每年两次高峰期

有的人受了寒,心脑血管中了招;有的人和他人吵了一架,一激动,突然头疼恶心,随后昏迷不醒;也有的人上厕所的时候,用力排便而突然晕倒……患者送到医院一查,往往是脑出血。

市中医院脑外科主任陈冬云具有较丰富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经验,他介绍,“脑出血”和“脑梗死”都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两次高峰期,即3~4月(春季)和11~1月(秋冬季)。这两次的高峰期都是因为冬春及秋冬季节转换之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忽冷忽热,使此类病患增多。

忽冷忽热,干扰血液循环系统。早春时节,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气候也比较干燥。人体体表水分蒸发快,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加上气温不稳定,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血压急剧上升,心律加快,心肌耗氧增多。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重者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脑出血的发病症状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占全部脑卒中的25%~55%。约每10万人中每年有12~15人发生脑出血,而且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发病1个月的死亡率高达35%~52%,而且发病6个月仍有80%存活患者遗留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陈冬云主任分析,脑出血前多无预兆,往往突然发生,若突然出现以下症状需引起警惕:

1.较为剧烈的头痛或长期的头痛突发加重,尤其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时,也有伴颈背部疼痛等。

2.突发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

3.突发说不出来话,或说话含糊,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等。

4.视物模糊、眼部胀痛和重影等。

5.原因不明的困倦或神志不醒、躁动,尤其伴大小便失禁等。

6.突发的头晕、视物旋转,晕倒在地。

另外,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严重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若有上述任何症状,同时伴有血压急剧升高,应尽早送医院就诊。脑出血一旦发生,必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突发脑出血尽可能就地紧急就医

陈冬云主任说,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容易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引起呕吐、意识障碍,还有可能引起偏瘫、肢体活动障碍,甚至会引起意识昏迷,乃至死亡。因此,脑出血救治一定要快,越快越好。也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所以在突发脑出血时的救治原则是尽可能就地紧急就医。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脑出血、意识昏迷后,千万不要搬动,要就地处理,否则会加重出血量。并且立刻拨打120急救。等待120急救时,将脑出血病人的头部轻轻侧着,身体可以斜坡卧位,头部稍微高一点,避免呕吐出来的东西堵塞气管导致窒息死亡。如果条件许可,量一下血压,如果血压太高的话,口含降压药。

陈冬云主任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控制好血压,保持情绪平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按时吃药,定期测量血压,以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警惕“倒春寒”,牢记“春捂秋冻”

陈冬云主任指出,预防春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除按时服药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条:

1.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应警惕“倒春寒”带来的危害,牢记“春捂秋冻”的传统。老年人减衣原则是“宁多勿少,宁慢勿快”。

2.早晨、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糖尿病人可喝温开水),不要喝冷水或吃过冷的食物,这样便于稀释血液,保持血管畅通。

3.春季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晨练还是不宜太早。因为早上气温过低,易使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升高,最好选择太阳出来后再锻炼。

4.春季可使人情绪不稳定,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及过度疲劳。

5.高血压患者不要降压降得过低,因为血压突然过低,可能会引起心脑缺血加重,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6.留心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症状,如胸闷、头痛、头晕、血压突然升高、乏力等,出现这些前兆时应及时就诊。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