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一对新人在结婚当天因彩礼矛盾取消婚礼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彩礼”文化是一种糟粕;也有人认为,“彩礼”文化有其传承价值——
“彩礼”文化该何去何从?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吉林一对新人在结婚当天突然宣布取消婚礼,原因是男方家庭未能如期支付女方家庭所要求的彩礼,这一消息一经传出,随即引发社会热议。
“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感情是不可靠的,这样的人即使娶了也会后悔。”对于此事,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可也有站在女方角度的人认为,彩礼的多少体现了男方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如果彩礼给的少或者减免很多,就显得男方认为女方不值得、不重要,婚后也不会很好地对待女方。还有人又抛出了老观点:人家女方也不容易,养了二十多年才养大成人,收彩礼当然要多收一点,不然太亏了。
有市民在受访时认为,婚姻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自愿的选择,然而,一些家庭依旧将婚姻看作是一种商业交易,出现了把新娘作为“婚姻商品”的令人不安的现象,“婚恋是自由的,要高额的彩礼就等于是‘卖’女儿。”此外,也有市民认为,适当的彩礼代表着一份心意,“彩礼都不愿出,凭什么把女儿嫁给对方。”还有市民提出,彩礼是古老的习俗,有其文化传承价值,传承一些有利于家庭和谐的价值观,是一种必要的表达,不可轻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所反对的,是异化了的彩礼,是敲诈勒索、婚姻买卖,扭曲的情谊、变质的道德。
一些受访者表达了较为中肯的观点:结婚是新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既然双方选择了要过一辈子,那么就要相互为对方考虑一些。有的女方家人其实也不想要那么高的彩礼,可身边嫁闺女的要的彩礼都比较高,自己要低了会被人看不起和丢面子。正是因为这种攀比和虚荣的心理在作祟,有情人被强行拆散。如果男女双方的家庭都能够有商有量,遇到谈不拢的事情都能够互让一步,那么可能就没有迈不过的坎了。
按照传统习俗,结婚送彩礼是一个固定的环节。记者了解到,在我市也会有高价彩礼的现象出现,一些家庭,有的人为了彩礼而向亲友借债,有的老人为了孩子能够凑齐彩礼,在本应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依然在外拼命奔波劳作着。现实中,高价彩礼屡屡引发社会问题,或让适婚青年“谈婚色变”,或让本应喜结连理的男女情感破裂,甚至反目成仇直至引发刑事案件,上演“人财两空”的悲剧。即使成婚,高价彩礼也埋下了矛盾隐患,加剧了双方的不平等地位,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和夫妻情感。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系列制度设计正在为彩礼“降温”、为爱“减负”,但要让人们从思想上摒弃高价彩礼等婚嫁陋习,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移风易俗方法路径,例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性彩礼标准,利用红白理事会等抵制高额彩礼,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效应等,进一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