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托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引质疑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晚托机构竟打着托管服务的“幌子”,从事着学科类培训的工作,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

晚托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引质疑

我市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3家培训机构被查处

图为检查现场

图为工作人员在做笔录。记者 高静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始转型,走上了非学科类培训或晚托的道路,学科类培训似乎“销声匿迹”。但是,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晚托机构竟打着托管服务的“幌子”,从事着学科类培训的工作,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

市民李女士向市融媒体中心“行风热线”栏目反映,前段时间她接到了培训机构打来的推销电话,询问其孩子是否需要学科类培训服务。李女士表示,她的孩子正在上高中,目前并没有报名任何培训机构的学科类课程,“现在国家已经不允许开设学科类培训了,为什么还有培训机构在悄悄地开展这种课程呢?”李女士向推销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但对方并没有正面回应。

学科类培训是否转入了“地下”?记者就此进行了暗访。“周一至周五晚上,家长可以把孩子送来托管,周末可以选择‘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在开发区的一家晚托机构内,记者以一名学生家长的身份询问工作人员托管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该工作人员在详细介绍后便开始向记者推荐“一对一”学科类培训,强调这与托管性质不同,是按小时进行专科辅导,学习效果较好。见记者有些迟疑,该工作人员连忙表示,可以约相熟的家长“拼课”,减轻费用负担。

已经“明令禁止”的学科类培训依然存在,很多家长因为教育焦虑,再加上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陪伴和辅导孩子,所以仍旧选择将孩子送进校外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殊不知,这类机构资质欠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效率。

就打着晚托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问题,记者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近日,由我市“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教育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联合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记者全程进行了参与。

此次检查一共抽取了3家培训机构,检查内容包括培训机构是否超范围经营、托管机构是否从事学科类培训、经营资质是否公示等。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发现某托管机构擅自举办学科类培训,教育局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调查取证,目前案件正在查办中。此外,对发现的某培训机构超范围经营托管业务,市场监管部门向经营者开具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同时,对另一家从事非学科类培训的机构,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办证指导,督促其尽快办理审核意见书,规范经营。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在日常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违规行为或不规范行为,会在职权范围内要求对方整改,同时将掌握的线索及时移交给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我们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准入审批时,会进行现场勘察,对不符合办证要求的机构提出整改意见,后期若机构仍未落实到位,则不予下发审核意见书。”

该工作人员提醒,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晚托班需要保证收费标准的公开透明,同时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不超过60课时。各培训机构需严格按照“双减”政策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不得违规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活动。“在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学生家长,如发现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行为,可及时向市‘双减’办举报,电话为86052002。”该工作人员说道。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