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理论”不可取 学习习惯是关键

核心提示: 每到开学季,一些家长开始纠结于孩子的座位问题,要不要换到成绩好的同学旁边、要不要选择一个安静自律些的同桌、在角落的位置是不是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每到开学季,一些家长开始纠结于孩子的座位问题,要不要换到成绩好的同学旁边、要不要选择一个安静自律些的同桌、在角落的位置是不是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座位理论”,希望孩子能够坐到“最优”的位置上,以此获得学习优势,这也折射出部分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焦虑。

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正在上高二,上个学期期末成绩有些不太理想,后来了解到,孩子上课时喜欢和同桌聊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张女士开心孩子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对孩子的成绩也有所担忧,所以新学期便找到老师,希望可以给孩子调换一下位置。对此,老师则建议张女士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加强自律,降低外在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家长们意见不一,老师更是头疼,几乎年年都要进行一次“排座位大考”。“按照惯例,每年新学期班级都会进行排座,基本都是按照身高变化进行调整的。”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排座形式比较公平,但每次排座完成后,总有家长反映座位问题,大家都希望孩子能被安排到最理想的位置,而她也只能耐心地和家长一一解释排座位的原则。

该老师表示,家长关注孩子学习可以理解,但不该过度干预,“学校、班级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家长在其中过分干预,不仅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会给孩子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据悉,为了保证座位安排的公平公正性,不少班级采取轮换制、小组制、竞争制等排座模式,不仅能够服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父母对于孩子的座位其实不必过分焦虑,老师可以公开说明排座位的规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一位家长如是说。

对于学生的座位问题,有教育从业人员认为,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坐在哪里”决定的,所谓“学霸学渣座位理论”根本不成立,学习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作为家长,与其费尽心思给孩子寻找“黄金座位”,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起对各种学习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而作为老师,应当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建立起公平、有序,同时兼顾效率与情理的座位秩序。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