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见闻—— 久违的团聚 熟悉的年味

编前: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外漂泊的游子纷纷踏上回家的归途,久违的烟火气也终于回归。景区内人群熙熙攘攘、街头巷尾满眼“春节红”、家乡的美食令人期待,热腾腾的年味夹裹着满满的希望与憧憬扑面而来,本报记者记录下了回乡的温馨瞬间。春之约,年之至。充满希望的癸卯兔年已经到来,让我们带着梦想和希望,出发!

不期而遇的九里之行

春节期间九里风景区内热闹非凡。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今年是我出嫁后,妈妈第一次到丹阳城里我家中过年。兴奋之余,早早地就将床单被套洗得香喷喷的,被子晒了又晒,好让她睡得舒服。然而到了正月初五,妈妈一大早就嚷着要回家,也许这是她离家最久的日子。于是,我决定吃完午饭就送妈妈回家,顺道去九里风景区看看,听说今年的九里风景区格外漂亮。作为行宫人,家门口有个旅游景点,也是十分骄傲。

提前买了票,看到简介上有十余个表演项目,一一为女儿做了介绍后,小朋友很是兴奋,在她眼里,大家一起出去玩就是极好的。

经过半小时的车程,进入了前往景区的主路,车速一下子就慢了下来。“车好多啊!”女儿趴在车窗上,不停地唠叨着。虽然车速犹如蜗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因为出游而兴奋的心情。终于,在路边找到了空位。停好车后,女儿像脱线的风筝一样,撒着欢地往景区入口跑,没跑一会就被入口处的棉花糖给吸引了,而我则被喜庆的气氛和热闹的场面给惊到了。

九里风景区,我十多年前就来过,当时本地人都称其“季子庙”,确实,那时候就只有庙和几口沸井,而现在,则壮观得让人震撼。

检过票进入景区,游客很多,我们跟着人群一边逛一边往里面走去。在家门口游玩,处处都能听到乡音,很是亲切。

正当女儿兴奋地东看西看时,电话手表响了,她的堂妹打来电话询问她在哪里。“我在九里……”“我们也在九里!”瞬间,就听见女儿兴奋的声音。没过一会,大部队在季子庙前集合了,我们的游玩队伍也从4个人变成了16个人。

大家都很激动,没想到会不期而遇。由于景区内游客很多,为了防止有人掉队,一人走前、一人垫后,一大家子就这样浩浩荡荡在景区内逛了起来。其间,又遇到了阿姨一家,阿姨家女儿与我女儿以及她堂妹同龄,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更加嗨了。儿童乐园、碰碰车、荡秋千……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而我们也正巧赶上了下午4点的一场舞狮表演,没有见过这样场景的小朋友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喝彩。

“疫情这几年,大家都没能好好聚聚,现在能出来走走,肯定要先到家门口的景区来看看,没想到大家竟然碰上了……这可以说是缘分呐,怎么这么巧!”其中一位舅妈如此感慨道,然后提议晚上大家一起聚一聚。

随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风也大了起来,大家决定就在九里找个地方休息吃饭。一张10人的圆桌,我们挤了16个人。服务员让我们分成两桌,但大家都不愿意,说在一起吃饭才有过年的气氛。其实,吃饭是次要的,聚在一起那种热闹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

本报记者 帅莹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离开家在丹阳工作的我,半个月前就在爸妈的嘱咐下加入了“抢票大军”,并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成了春运人潮中的一员,坐上了开往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高铁。

一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倏忽而过,一下把我拉回到150公里外的家乡。出站坐上出租车,沿途满眼“春节红”:路边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中国结,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福字、窗花,还有商业广场前的兔年雕塑等,无一不在直观地展示着人们对于春节到来的喜悦之情。

不过,更让我期待的还是吃进肚子里的“年味”。在我的家乡,过年的“标配”是拌八宝菜、炸圆子、蒸蛋饺,寓意分别为“八方来财”“团团圆圆”“崭露头角”。自家做好这些菜品后,还会和左邻右舍互换。到了除夕夜,餐桌上准备的已分不清究竟是谁家的年菜。当天,家人还会现做红烧臭鳜鱼、豆腐皮鸡汤、咸肉蒿子秆等,再来一碗我喜爱的“千里飘香”——臭咸菜蒸豆腐,就成了一桌极具徽味特色的年夜饭。

晚上6点,随着窗外爆竹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年夜饭正式开餐。“让我先拍张年夜饭的照片!”“来!大家一起举杯,新年快乐!”这个时刻,对于家中的长辈们来说,是和亲友交流的最好机会,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举杯相庆,互相诉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合计着新一年的打算。而对于我和几个在异地工作的小辈来说,一顿具有家乡味道的年夜饭,充斥着和家人团聚的欣喜,手机里留存的年夜饭照片,更是离家工作时的温暖慰藉。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城市里拥挤热闹的场景又回来了,出游的人数明显增多,消费市场更是火热。大年初一,我和家人也没闲着,白天约好一起去采石矶公园爬山,晚上再去瞅瞅新建的长江不夜城。景区前的九华西路上车流不息,停车场内走出的游客大多是老老少少十几人同行。大家排队去公园里撞钟祈福,登上三台阁一览城市风光。而作为家乡“夜经济”名片的长江不夜城里,生意红火的小吃店、流光溢彩的灯光秀和代表长江沿岸城市的花车队伍巡游热闹非凡。

放烟花、贴春联、挂红灯笼、吃饺子、给压岁钱……年俗众多,但要问什么是最浓的年味,那还是和家人相拥、和亲人共聚的温馨团圆时刻。

寓意美好的家乡美食

本报记者 高静

腊月二十九,我和家人从丹阳启程回扬州老家过年。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无论去到多远的地方,春节总要回老家过。

甫一进入镇上,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摆在街边的年货,我一下子就被包围在了过年的气氛里,以至于车久久无法向前行驶。

晚饭时间,奶奶早早地将“灶米饭”端上桌让我们品尝。这是“送灶日”供奉的糯米饭,表示对灶王爷的尊重,以求来年“有饭吃”,每个人都要吃上一碗,春节的美食也从这里开始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年夜饭更有讲究。奶奶和妈妈一早便忙碌了起来,准备好各种配菜。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家人都会赶回来吃这一顿“团圆饭”。“先吃‘安豆’!”“水芹菜吃了没?”“芋羹汤喝了没?”……在长辈一声声的催促下,作为小辈的我们乖乖地拿起筷子吃起了“吉祥菜”,这就是家乡的年味。

扬州人的年夜饭很有特色。炒豌豆苗,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时蔬,常被称作“安豆”,寓意来年安安稳稳;炒水芹菜,又称“路路通”,因为水芹菜从上到下都是通的;狮子头,我们一般称作圆子,寓意团圆吉祥;红烧鱼,吃法上也有讲究,鱼不可以吃完,寓意年年有余;芋羹汤,寓意是“遇好人”。此外,还有杂烩、大煮干丝、青菜豆腐……这些菜品虽平常,但寓意美好,味道似乎也就更香了。

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红枣茶必不可少,寓意“招福”;大年初二,早饭必须是猪脚粉丝汤,寓意“招财”……

和“年”有关的吃食皆有好彩头,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团圆喜悦的仪式感,是在外游子牵挂的“年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