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驾”,一路平安

核心提示: 今年春运前后,有些人可能刚刚“阳康”,此时要格外注意,避免“药驾”。

2022年12月21日,浙江省临海市靖江北路银泰城附近,发生一起因驾驶员王某服用感冒药后打瞌睡所引发的单方事故,所幸无人员受伤。随着春节的临近,相信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回老家好好过一个团圆年。思乡心切的同时,道路安全也要时刻记在心头。今年春运前后,有些人可能刚刚“阳康”,此时要格外注意,避免“药驾”。本文梳理了“药驾”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提醒大家警惕“药驾”,平安健康过春节。

避免“药驾”,以下药物需注意

1.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都属于中枢镇咳药,服用后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眼花、眩晕等症状。

2.抗组胺药物,这类药物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常用的有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扑尔敏(氯苯那敏)作为第一代镇静性抗组胺药物的代表常出现在感冒复方药中,因具有抗胆碱及中枢抑制作用,易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为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均无抗胆碱作用,但有轻度中枢抑制效应,在常规使用剂量下,副作用相对轻,可以及时识别,停药后消除。建议有需要的司机朋友选择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3.复方感冒药,这类药物包含退热、止咳、缓解鼻塞流涕的成分,具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可能引起大脑反应迟钝、警觉性下降,还容易产生嗜睡、困倦乏力和头晕等症状。比如,伪麻黄碱是拟交感神经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头痛、烦躁等情况,其半衰期为6小时,一般停用药物一天后(4至5个半衰期)可正常驾驶,所以请司机朋友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后选择驾驶时间。

4.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服用后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

5.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会产生眩晕、嗜睡、视物模糊等症状。

6.含可待因的复方口服溶液。驾驶员在使用此类药品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使用间隔,否则可能出现手抖、失眠、痉挛、抽搐、情绪失控和行为失控等现象,对驾驶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以上不良症状,但出于安全考虑,仍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这样即使不良反应发生,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

这些药物也会影响安全驾驶

镇静催眠药物。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抑制作用,包括安定、氯硝安定、佳静安定等苯二氮䓬类药物,以及其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该类药物也常用作抗焦虑药。研究发现,最容易引起交通意外的镇静催眠药物分别是替马西泮、曲唑酮和思诺思三种。服用这类药物的人员,应尽量避免驾车。

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服用后有视物模糊、眩晕等不良反应,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驾驶。

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等服用后有视物模糊、眩晕等不良反应,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驾驶。研究发现,即使在治疗剂量内,药物不良反应很少的情况下,驾驶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受损。为了评估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的神经心理学检查。

抗抑郁药。一些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丙咪嗪、阿米替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等,容易出现嗜睡、眩晕、视力模糊、运动失调等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期间不宜驾车。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物质)。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毒品的人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是人们常说的“毒驾”。生活中,一些“朋友”可能会介绍“好东西”给你,需警惕这些来路不明的“好东西”,很可能含有成瘾性物质,如吗啡、冰毒等,不论是有意或无意服用这些药物,当你感到服用后有欣快、提神的感觉,甚至出现幻觉时,严禁驾驶车辆!“毒驾”和“酒驾”都是机动车驾驶员上路前绝对禁止的行为,为了个人安全,请远离这些“朋友”及药物。

如何避免药物对驾驶行为的损害

尽管药物有不良反应,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准确了解服用药物后会发生哪些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安全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是可以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危险的。药物千千万,非专业人员不可能记住那么多,在此特别提醒大家:

服药前仔细查阅说明书,充分了解该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后注意观察,如出现身体不适应避免驾驶,待好转后再驾驶,建议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如必须开车,可选用单一对症药物,而不是复方药物;谨遵医嘱,药物应控制在安全剂量及疗程下。

除了使用药物,患病本身可能会让人出现高烧虚弱、酸痛无力、注意力难集中、咳嗽等影响驾驶安全的症状。因此,交通从业人员及司机朋友应尽量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对于交通从业人员,可以轮岗上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等,如发现有乏力、发热等不适,应及时上报,切忌带病上岗。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工作。

(学庆)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