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农历新年越来越近,与过去三年相比,今年,“回家过年”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如今,疫情防控措施不再是阻断回家之路的理由,但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依然存在,很多人顾忌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抗感染能力较弱的小孩,因此“是否回家过年”成了一个比较纠结的话题。
“距离春节还有一周不到的时间,可家里个个垂头丧气,感觉不到一点年味。”市民钱女士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她们一家人陆续“阳康”了,但老家的父母一直没有“阳”。“父母都有基础疾病,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尽量晚一点‘阳’。”钱女士说,“不过,春节就快到了,孩子们都希望能和往年一样,与老人们一起过年,但我担心万一老人因此感染了病毒,可就麻烦了。”在专家建议春节期间不去探望未“阳”老人后,钱女士更加谨慎起来,“上周末我们去给老人送包,都是将东西放在门口,并进行杀菌消毒后才离开的。”钱女士说,“只是,年夜饭桌上没有老人在,家人们都很不习惯。”
与子女们相比,父母也同样感到忧虑。这几年,陈梅一直在外地帮儿子带孩子,生活本是没有什么忧愁的,也没有家庭矛盾,但她总想着回丹阳老家。陈梅说,以前每到寒暑假,她都可以回到老家,和女儿住上一段时间,和亲友们走动走动。但因为疫情,她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不久前,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陈梅开始盘算起回老家过年的事,还劝儿子一家也一同回老家过年。
然而,让陈梅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天,全家接二连三“阳”了,身体素质都下降了许多,儿子和儿媳打起了退堂鼓。陈梅想独自回老家,可女儿那边话里话外透着为难。“女儿生活在乡镇,那里‘阳’过的人比较少,女儿一家也一直没有感染新冠病毒。”陈梅说,女儿的孩子正在读初三,处于升高中的关键时期,万一感染了新冠病毒,会影响学习状态。陈梅并不怪女儿,但心里还是不舒服,加之实在思乡心切,就很纠结,出现了睡眠问题。
“儿子对我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并非生活的全部,尤其在特殊时期,我们可以暂时将节日团圆的意义弱化,也不要强行赋予特殊意义,相信防控政策优化后,我们很快就能回到以往正常的生活,到那时候,他会陪着我回家。”在儿子的劝导下,陈梅释然了不少。
与陈梅有同样烦恼的,还有七旬老人周先生。周先生的烦恼是在北京的儿子是否应该回丹阳过年的问题。退休后的周先生平时喜欢看新闻,对当下的时事很了解。“听说南北方的奥密克戎毒株是不一样的种类,即便大家都已‘阳过’,但再次相聚,不同地域的毒株仍会出现再次交叉感染的可能,甚至导致全家‘二次感染’。”为此,周先生动了不让孩子们回来的心思,可儿子一家很想回来探望。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往往都是出于对对方的关心和保护而拒绝团聚,但这种爱反而成了负担。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新冠病毒的流行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与其因噎废食,不如退而结网。即便不回家过年,儿女工作中也可能会接触到来自各地的人,所以这样的担忧有些多余,不如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充足的消毒物品,感染后必需的药品,充足的食物等,这才是化解当下矛盾的关键点。
春节即将来临,业内人士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放轻松,不要让过年成为一种负担。父母和子女要懂得换位思考,从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出发。另外,现在很多人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在这个时间点更需要好好休养,尤其是老年人,有些不必要的体力活,可以延后再做;而各个家庭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评估春节是否有走动的需求,因为回家过年,有健康才有团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