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强村富民“合欢曲”

核心提示: 传统纯农业村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展现新时代乡村新风采?

唱响强村富民“合欢曲”

——高新区双合村推进乡村振兴见闻

双合村环境优美,村庄整洁。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舒畅

传统纯农业村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展现新时代乡村新风采?最近,记者在丹阳高新区双合村采访时欣喜地发现,作为高新区一个拥有17个自然村、1049户3400多人的行政村,双合村在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上“多管齐下”,唱响了一支农业兴、产业旺、村庄美、村民乐的“合欢曲”。

立足“农”字,做优农文章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走进位于高新区双合村小陈甲自然村的大棚基地,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由村委会引进的连云港三户菜农,正在他们承包的24个蔬菜大棚里忙碌着。

“秋冬季节,这里的蔬菜基地主要销售莴苣、青菜、药芹等蔬菜,上半年则主要供应小白菜、丝瓜等时令蔬菜,销售高峰时每天上市蔬菜有1万多斤,主要销往本地蔬菜批发市场。”双合村党委书记景建军告诉记者,这是2014年村集体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建立起来的大棚蔬菜基地,通过对外租赁给蔬菜种植大户,村里每年能增加收益8万元。

“虽然遭遇疫情,但我加工的优质稻米今年销售依然看好。”正在稻米加工间忙碌的双合村杨甲家庭农场主景建平喜滋滋地说。他农场种植的水稻、小麦品种是镇江农科院推介的优质高产良种。

粮食种植是双合村的特色优势农业,全村耕地面积4200多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就达3300亩。在帮扶单位牵头下,双合村与镇江市农科院进行了对接,后者帮助村里引进优质高产品种并提供技术指导,以做大做优优质粮食产业文章,通过“合作社+农户+党建”模式,吸引全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参与优质稻米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并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签订合作协议,统一打响双合村稻米品牌。

美丽村庄建设,引得乡贤村民齐参与

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楼房、水清景美的池塘……冬日的暖阳下,双合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带来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村里现在是旧貌换新颜,到处干净整洁,环境越来越好了,住在城里的女儿也羡慕村里改造整治后的原生态环境,每周都要回娘家住上一两天呢!”洪甲自然村60多岁的村民洪大妈笑盈盈地说道。

为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合力推进乡村振兴,近几年来,双合村“两委”引导乡贤人士反哺家乡,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出资出力。马场自然村土生土长的乡贤景连兆,原来一直在外打拼,自去年回乡创业后,热心村庄建设的他积极为村庄人居环境建设慷慨解囊,近两年用于村庄各类出资已达十多万元,其他乡贤也捐资六万元,村民们出资一万多元,投入村庄环境整治。在马场自然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上,2022年村级出资近十万元将此打造了省级绿美乡村。

“在乡贤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自觉加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掀起了人人助力村庄环境,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热潮。”双合村负责村庄环境整治的村委会副主任景国民说,村子变美了,也带动了村民参与到村庄建设、环境管护和垃圾治理中来,使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由过去的“要我搞”变成“我要搞”,生态宜居村庄和美丽村庄建设也由“一处美”变为“一片美”。目前,洪甲、小吉甲、孙甲三房村共三个自然村已创成生态宜居美丽村庄。

围绕强村富民,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双合村在借力区位优势,充分运用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物业厂房、农业设施大棚和高炮广告牌三个扶贫产业项目的同时,结合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仅梳理出村级闲置资产1处,还通过拆除老双合小学,腾出复垦土地6.7亩。通过集体资产出租、土地流转等方式,村集体经济稳步提升。2021年,村集体收入就达211万余元,稳定性收入达到85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面子’,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是乡村振兴的‘里子’。乡村要振兴,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景建军表示,目前,增加村集体收入依然是头等大事。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营性收入还不稳定,面临着集体可用土地资源存量过少、特色产业不够明显等问题,新的一年,他们将瞄准“2023年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到或超过120万元”这一目标,将紧抓本轮镇村布局规划契机,进一步扮靓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颜值,因地制宜走好强村富民之路。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