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院急诊科内,市民排队候诊。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王凝
连日来,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各医院在急诊量骤增且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坚守阵地。近日,记者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看到一些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还有一些医护人员在“阳康”后又立即返回岗位……
2022年12月份,对各地医护人员来说,也许是压力最大的一个月。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发布,一场更为严峻的战“疫”打响了。一边是焦虑、痛苦的患者,一边是坚守、疲累的医护人员。在“黎明之前”,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始终坚守在一线。
急诊科是急症患者就诊的最前沿。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作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党员示范岗”的该院急诊科迎来了艰难时刻,单日接诊量多次超过400人次。在急诊科护士站,患者的诉求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焦急与担忧。而医护人员则脚步匆忙,隔着人群,只听见她们吃力地相互沟通着,有时候要重复几遍才能让对方听清。
急诊科护士长尹玲梅咳嗽还有些严重,但顾不上休息,依然坚守;护士吴溢桃发着高烧仍带病工作,咬牙坚持;护士张妮等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后浑身酸痛,走路都吃力……但她们深知急诊科是最前线,她们不能倒下,必须扛住压力坚守住。“不是说患者输了液就完事了,每一位来输液治疗的病人,我们从三查七对、到精准扎针,再到关注患者输液过程中身体的情况,我们的护士必须一丝不苟,密切关注。眼下的确很忙,但我们坚决不允许出现差错,这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确实是一场‘极限挑战’。”在急诊输液室,尹玲梅说道。
在急诊科的各诊室,医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耐心问诊、仔细倾听、对症治疗。连日来,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越来越多,大部分人知道此时能够在家里处理,就尽量不来医院,但凡在此时还要坚持来医院的,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都罹患癌症、慢阻肺、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有的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他们是身体最脆弱的那一类群体,也是医护人员最为关心的群体。
同样忙碌的还有发热门诊。连日来,三院发热门诊患者量激增,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三倍多。医护人员轮番感染,相继倒下,又互相扶持,重新投入战斗。很多医护人员的家中有亲人要照顾,但他们选择坚守岗位,带着沙哑的声音,疼了就自己给自己捶一捶、揉一揉,使劲眨眨眼睛,之后继续投入工作中。“这些天,我看到一些患者从急躁到理解、从抱怨到感恩,我们医护人员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能听到患者们一句句‘谢谢’和‘辛苦了’,我们大家的心里都感到无比温暖。我们相信,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已经在路上,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坚持,很快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一位医生如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