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抢购囤药之风当休矣

核心提示: 近日,一些地方掀起买药囤药热潮,线下线上的感冒药存量纷纷“告急”。

孔德淇

近日,一些地方掀起买药囤药热潮,线下线上的感冒药存量纷纷“告急”。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多地上演了抢购药物的风潮。12月7日午间,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优化防疫“新十条”,其中第五条指出,要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自此宣告了普通感冒药对居民的“限制”解除,也进一步激发了大众的购药需求。

然而,民众抢购的药品清单并非完全科学,有的药物没有新冠肺炎预防作用,更有甚者,不良反应风险和过敏风险比较高,没有针对性地叠加用药可能加重身体不适。

事实上,根据新冠病情的轻重阶段,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如专家所言,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只需加强休息,一般无需治疗;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只需自备塞来昔布、布洛芬等退热和止痛药;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则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隔离政策来进行隔离治疗,不主张擅自服用药物。也就是说,可适量预备一些常用药物,但大量囤药没必要,擅自用药有风险。

从过往类似的情况来看,很多人不是不明此理,但往往看见别人在抢购,也加入抢购队列,背后很大的因素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的“羊群效应”——当一只羊干什么,其他羊也盲目跟风,效仿学习。

打破抢购囤药的“羊群效应”,最关键是做好舆论引导,加强对如何合理服用药物等新冠疾病知识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重复放大理性声音,让民众了解到新冠肺炎发生、发展及预后都和人体免疫系统好坏密切相关,真正将新冠病毒清除干净,不仅要靠药物治疗,更有赖于良好的饮食、运动、心理、睡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此,有关部门及时作出解释,医学权威专家发声呼吁,都是在为这股“跟风潮”降温。

民众抢购囤积药品,还在于信息不对称,误读防疫相关要求,害怕将来发生极端情况。政府宜积极采取保障措施,提升相关药品的供应能力,全力做好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满足后疫情时代民众的用药需求,化解民众的危机感,同时发布关于规范医药用品价格行为的告诫书,提醒医药用品经营者合理定价,严格执行明码标价,不得借机哄抬价格。相关药店除了备足医药物资,也需自觉引导理性消费,不能只看生意红火,而不顾社会安稳、民众安全。

不论是抢购囤药,还是“弃防”“不防”,都与眼下疫情防控新形势相悖。当好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既要尽可能做好防护,对自己负责,也要尊重科学,放平心态,客观认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强,致病力明显减弱”的事实,如此方能在科学防疫与过好生活之间寻求最优解。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