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一些市民甚至出现了担心、焦虑等情绪。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做好心理“防护”同样重要。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耿振美提醒,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市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学会积极正向思维。
耿振美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市民除了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妥善安排,还要进行情绪调节,尤其是被隔离的市民,通常会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这都是很正常的,要给这些情绪留出缓冲空间,逐渐适应,“大家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向家人和朋友进行倾诉,从而疏解不良情绪,缓解压力。”
此外,耿振美表示,现在还有很多市民被“疑病状态”所困扰,出现诸如轻微发热、咳嗽几声、呼吸不太顺畅等症状时,便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病毒”了。对于这样的情况,耿振美提醒,如果身体确实存在异样,应及时向社区报备,但如果明知自己身体健康却还是忍不住担心猜疑的话,则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焦虑,“看书、整理收纳、听音乐等都是不错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采访中,耿振美认为,在居家隔离中,孩子的心理状态更不容忽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心理调节机制还不够成熟,受到认知、表达、情绪调节和经验的限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作为家长,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保持情绪的稳定,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要及时帮助孩子改善和调节情绪,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耿振美说,“比如可以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提升孩子对于责任的认识。”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判断信息真假,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耿振美提醒,居家隔离期间家长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家长可以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做到规律有序地生活;给孩子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此外,家长还要配合学校开展居家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提高孩子自我学习管理能力。”
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最紧要、最关键时期,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大家。在此期间,广大市民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