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拿起手机,动动手指,一份保险就买好了。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消费者投保越来越便捷。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也暴露出一些隐患和问题。如何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购买保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最早接触互联网保险,应该是网购商品时勾选的运费险,需要退货理赔时非常方便。”“90后”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互联网保险带给他的体验感不错,“我和儿子所有的保险几乎都是在网上购买的,不仅方便,价格也便宜。”
不久前,徐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款重疾险。挑选重疾险产品,网站根据情况算出保费;如实填写健康告知;填写投保信息,提交投保单;确认投保和结算信息,在线支付;完成支付,查收电子保单。一番流程下来,徐先生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相比在保险公司投保,网上买保险更加方便快捷,选择也更多样化,有同类产品的对比,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购买。”不过,徐先生表示,线上选保险的前提是要对保险的险种、条款有一些了解。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保险的重要渠道之一。区别于传统的保险形式,“互联网保险业务”是“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经营活动”。目前,互联网保险品种丰富,不仅有旅行类保险、车险、意外险、健康险,还有一些场景创新类产品,如航班延误险、退货运费险等。互联网保险因为投保便捷、性价比高、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互联网保险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网上开展保险业务的机构五花八门,到底哪些具有正当资质?”“‘高保额低保费,百万医疗险,你值得拥有’这样的广告能不能相信?”……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存在着诸多疑惑。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有过在网上被误导投保的经历,“我曾经在缴停车费时误购“首月1元百万医疗险”,在第二个月就被自动扣款。”刘女士表示,此后,她专门研究过这类网上保险,“有的保险宣传页面显示‘首月0元’‘限时特惠,首月立减××元’等内容,实际是首月不收取保费,将全年应交保费均摊至后11个月,其实消费者并未得到保费优惠。”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限时特惠”“会员日补贴”等宣传,以“零首付”等方式,给投保人优惠(豁免或减少)应缴保费错觉、诱导投保人购买保险的行为,属于虚假宣传、欺骗投保人。该业内人士透露,尽管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投保的便利性,但受利益驱动,一些从业机构和个人忽视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和条款提示说明义务,甚至出现了内容虚假的网络宣传,与实际保险合同条款不符,最终导致纠纷。
业内人士提醒,有些互联网保险营销页面“看上去很美”,但消费者切莫冲动投保。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保险时,需要万分谨慎,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保障责任、责任免除、保险利益及领取方式等具体细则,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宣传,在网上投保之前,可通过登录官方网站或前往保险公司柜面等方式核验所购保单的真实性。
如今,保险已经慢慢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已学会用保险将生活风险降到最低。不少人表示,期待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保险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保险机构依法诚信经营,形成消费者更加受益、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共赢格局。
网友评论